中国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机械工业60年图鉴


 

中国机械工业60年图鉴

中国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是文字、图画、影像、音响等视听信息的记录、处理、复制、存储、传输、还原设备。它是处理现代办公事物,提高办公品质和效率;普及电化教育和现代职业培训,提高人员文化、技术素质和教育质量;以及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应用于文化、娱乐、教育、宣传、档案、商务、金融、国防、科研以及现代办公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是一个集数字技术、激光技术、视频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影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正沿着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我国的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行业发展可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二个阶段。

一、行业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初步满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9491978)

(一)、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电影事业在文化部领导下,开始全面建设,即在逐步建立电影制片、电影洗印、电影发行、电影放映系统的同时,并逐步建立电影机械制造、电影光源和灯具制造、电影胶片生产、电影器材供应、电影机械修配系统以及电影科研、电影教育、电影出版等企事业单位。

19501956先后建立了35mm固定式放映机、16mm流动式电影放映机、35mm流动式电影放映机和电影制片设备的生产基地;从1954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省市建立了电影机械修配厂。19589月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19647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在上海成立“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前身)。1965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立光学局(四局),统一管理全国民用光学仪器。将文化部直属的南京、上海、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和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划归一机部归口管理。

1965年底,我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中央直属厂——哈尔滨、南京、上海和上海八一四个电影机械厂,有辽宁、黑龙江、河北、天津、山西、陕西、重庆、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等13个省级电影机械厂、以及地县级电影机械修配厂三十多家,形成了中央、省市、地县三级管理体制。电影摄影、录音、洗片、印片、剪辑、放映、护片、专用电源、银幕、电影灯泡、电影音箱、电影放映碳棒、胶片制作设备等,在少量进口高水平设备的基础上,基本能满足国内需要;产品的设计也从完全仿制,开始走向参考国外样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道路。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品种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产品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电影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一机部系统的14个电影机械厂统计,职工人数4537人,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2185万元,利润总额472万元,放映机年产量达3600台(套)。

2.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相继成立了一批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生产厂,开始发展民族照相产业。1956年诞生了我国第一架国产照相机,大跃进推动了照相机械工业的发展,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的58-1型照相机问世,标志着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起步。到1959年底全国已有照相机厂近20家; 19611965年期间,上海相继推出“上海58-4型双镜头反光、“上海201型、“上海202型、“上海203型折叠120相机;西光华山牌135相机,长乐牌120相机;上海“海鸥4型”;北照“北京牌”135相机;天照“东方”牌135旁轴取景135相机,并已投入批量生产,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走向成熟。

遵照国务院周总理的指示,196510月召开了一机部牵头,由外贸部、轻工部、商业部和国家科委等十个部委领导参加的“全国照相机生产协调会议”。制定和指明了我国照相机工业发展途径和方向,并决定照相机工业由轻工部划归一机部归口管理。到1965年底,我国的照相机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照相机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万台。从1964年开始,上海“海鸥—4型”双镜头和203型折叠式相机出口远销欧美,结束了中国相机只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1966年依照加强“三线”建设的指标,为改善电影机械和照相机械工业的布局,一机部决定在甘肃临夏市筹建甘肃光学仪器总厂,并将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全迁甘肃临夏,改名为“一机部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还在江西德州建立江西光学仪器总厂。

至此行业大的布局调整已结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二)、中央领导亲自抓电影、照相工业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电影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的文化娱乐形式,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高度重视,为了弄清全国电影工业的现状,中央组织了“全国电影器材调查组”,对24个省、市、自治区的37个电影机械(修配)厂、两个研究所进行了调研,向中央提出了调查报告。经周总理批准,为了协调各部委的工作,1969711在国防工办成立“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由国防工办、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机部、四机部、五机部等10个单位共13人组成。为了加强对电影工业生产的领导,中央决定成立“电影工业生产指导小组”,把电影工业全面管起来。经过充分的准备,遵照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关于迅速发展我国电影工业的重要指示和相关批示196911151210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业协作会议”(代号六.二八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以及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有关负责人;有关使用、生产、科研单位的工人、技术人员、解放军和各级领导干部,共计303个单位、554名代表。是我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涉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次会议。几乎是全国总动员,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发展电影工业,把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推进了高峰期。会议期间,周总理、李先念等10多位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作了十分重要的指示。

“六·二八”会议后,全国组成了电影胶片、电声、电影机械、电影光源四大会战组,采用相关企业大协作的方式,集中了行业内外最好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进行开发、设计,选择了加工能力最强、设备最好的工厂进行试制,经过会战,完成了一大批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

经李先念副总理批准,于197212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电影工业座谈会”。会议总结了三年来,特别是1971年第二次电影工业座谈以来的工作,交流了经验,讨论和修订了“四五”电影工业发展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等近10位中央首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对电影工业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李先念等同志还召开了由部分代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负责人参加的汇报会。

为健全电影工业的管理机构和进一步加强领导,1973年李先念副总理受周总理委托,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成立“电影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国家计委电影、照相、电视工业办公室”(简称“三机办”)。一机、四机、化工、轻工等部和二十四个省、市、区计委或经委也先后设立了专门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会议。从此电影、照相、电视工业开始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协调地发展。“三机办”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照相工业的大发展。

1969年至1975年国家累计向电影工业投资6425万元,重点用于发展8.75mm放映机生产。为加强电影机械科研开发能力,1974年成立了“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

电影机械工业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处于发展高峰,到1978年,全国电影机械设备制造、配套和维修厂共246家,其中机械系统82家,文化系统115家,其他系统49家。全行业生产能力5万台(套)。重点企业有:甘肃、南京、哈尔滨、上海、天津、山东和上海八一等七家电影机械厂。全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可提供胶片制作、摄影、录音、洗片、印片、剪辑、放映、护片、供电、专用测试设备、光学镜头、银幕、幻灯、投影设备等13个小类,291个品种,527个规格的产品,电影机械设备基本成龙配套,可满足电影制片、电视台、放映单位、部队、科研等单位需求,并实行专业化定点生产。到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放映机261912台(套)(其中8.75mm放映机97623台),电影制片设备3640台(套)。这些产品武装了全国25987个放映点(包括城市影院)和41个电影制片厂、洗印厂(其中中央厂22个、地方厂19个),及8.75mm16mm电影拷贝洗印厂的成套设备。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期间,我国出口援外制片设备共80多套,主要有摄影机、转录机、电影录音机、同步磁转录机、洗片机、印片机、胶片打孔机及剪辑护片设备。出口援外放映机2900多台(套),主要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及马里、喀麦隆、毛里塔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在中央领导关怀下,照相机工业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1966年上照厂推出“海欧DF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它是最受欢迎的国产相机,一直生产到90年代。1967年广照厂推出珠江F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68年北照厂推出“长城”SZ-1135旁轴相机,一直持续生产到1977年。1969年春,传达了周总理有关要开发研究国产高档相机和提高国产照相机质量的指示后,推动了照相机械工业的发展。11月,上照厂试制出“东风”120相机和与之配套的三只专用镜头。1970年广照厂试制出“珠江7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71年上照二厂研制出“红旗20型”135单反相机和与之配套的三只专用镜头。“东风”120相机和“红旗”135相机,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多年仿制的极品。

19731975年照相机械共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44项,并开始引进国外生产线。“五五”期间,,国家用于照相机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1.2亿元。国家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江西等照相机厂进行了重点建设,并建立了常州、丹东、哈尔滨、苏州、武汉等一批新厂,除一机系统外,兵器、电子、轻工、总政、总后等部门也建了一批照相机生产企业。为加强照相机工业科研力量,在杭州建立了“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上海市成立“上海电影照相工业研究所”。截止1978年,国内已有照相机械厂16个,照相器材生产厂31个,行业研究所2个。国产相机自1964年进入国际市场,到1978年累计出口50多万架,创汇2000多万美元。

经过“一五”到“五五”二十多年的初步建设,全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到1980年机械系统有企业68个,工业总产值达3.3283亿元,年创利润6566万元,年创税金1982万元。年产照相机37.1万架、复印机3000台、电影机械4.7万台。

二、改革开放30年,多元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19792009

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进入了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时期,全行业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先后走过了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办合资企业、外商办独资企业的发展之路,及鼓励国企改组改制,民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方针。产业格局有较大的变化,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显著”。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形成新的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办公设备的需求更迫切、更广泛。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简称:文办行业)贯彻中央“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的方针,全面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照相机行业从1980年开始,采取技贸结合、许可证贸易等方式从国外引进照相机制造技术、装配生产线,初步实现了我国照相机产品的电子化,完成了120相机向135相机的过渡;大力发展了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形成了135平视取景照相机系列;完成了从纯机械式到自动化的过渡,开发了一些自动调焦、自动卷片的全自动照相机,提高了照相机的生产能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了电子程序快门,钢片快门、光敏元件、专用集成电路、内藏闪光灯器件、AF测距元件、环带透镜的制造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开发出有电测光单反照相机、电测光显示机械快门照相机、自动曝光单反照相机、自动曝光镜头快门照相机等,推动我国照相机工业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到鼎盛时期。年产照相机近300万架。

复印设备行业从1983年起,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复印设备生产技术,并以技贸结合,大部件组装(UKD)、散件组装(SKDCKD)等方式进行复印机生产。“六五”期间通过引进装配生产线、关键件生产线、单项技术、测试技术和设备等项目,实现了全行业产品更新换代。“七五”期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引进一大批技术项目,通过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使整个复印设备行业的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全部产品达到80年代初期水平,到八十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印设备产业。年产复印机2万台以上。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技术的快速进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由于国内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跟不上国外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国外新型产品便占领国内市场,国产照相机、复印机大多数企业因无力竞争,产品滞销,一些企业开始停产;为摆脱困境,多数企业选择了与境外厂商合资、贴牌生产、进料加工和来料装配等方式发展生产。

随着国外投资的不断增加,三资企业在国内的数目与日激增,行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技术水平稳定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我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从小到大,现已发展为一个新兴行业。

1行业规模发展壮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行业企业数从65个增加到460个;职工年平均人数从3.53万人增加到24.41万人;分别增加6.1倍和5.9倍。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2.09亿元增加到181.92亿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从1.27亿元增加到479.72亿元;分别增加86倍和376.7倍。增长情况见表1

1                      行业规模发展统计表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企业数(个)

65

68

220

244

239

320

168

179

393

460

平均人数

(万人)

3.53

4.18

6.45

7.01

6.72

7.10

8.37

8.76

18.35

24.41

固定资产净值

2.09

2.46

3.71

3.76

6.01

26.23

47.3

53,35

110.22

181.92

流动资产

平均余额

1.27

1.63

3.65

6.05

14.54

48.35

106.35

128.67

355.23

479.72

 

2、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9亿元提高到1533.9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1.98亿元,提高到1503.68亿元;利润总额从0.37亿元,提高到54.41亿元;利税总额从0.51亿元,提高到64.36亿元;增长分别提高733倍、758倍、146倍、125倍。全员平均总产值从5913元/人提高到62.84万元/人,增长105倍。增长情况见表2

2                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统计表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工业总产值

2.09

3.33

7.04

14.57

15.06

83.64

261.30

358.56

1103.21

1533.95

工业销售产值

1.98

3.21

8.64

15.71

15.54

77.51

274.59

338.21

1099.31

1503.68

利润总额

0.37

0.66

1.81

2.03

0.98

1.17

4.20

14.13

34.01

54.41

利税总额

0.51

0.99

2.37

2.77

1.65

2.94

6.42

18.45

43.85

64.36

全员劳动生率

(万元/人)

0.591

0.797

1.15

2.08

2.24

11.78

21.23

38.83

60.11

62.84

 

3、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的照相机从17.91万架增加到9800万架,增长546倍;复印机从470台增加到584.2万台,增长12428倍;幻灯及投影设备从0.3万台增加到10.32万台,增长33倍;其中数码相机从2000年的410万增加到2008年的8188.3万台,增长9倍;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增长情况详见表3

 

 3               主要产品产量发展统计表

单位:万台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照相机

17.91

3.71

184.2

236.5

213.2

4374

5522

5515

8199

9800

其中数码相机

 

 

 

 

 

 

 

410

5523

8188.3

复印机

0.047

0.3

1.83

1.69

2.44

21.76

117.9

156.6

403.6

584.2

幻灯及投影

0.3

0.52

1.34

2.61

5.05

6.99

6.72

6.53

4.56

10.32

 

中国的文化办公设备生产已融入世界市场,全球年产量数码相机的68%、复印设备60%、喷墨盒的30%、光导鼓的12%、墨粉盒的12%,均在中国制造。目前国内已形成年生产数码相机亿台、复印机600万台、光导鼓4000万只、墨粉2万吨的能力。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主要产品发展与国际同步

1主要产品基本实现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全行业的主要产品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全面转变。传统的胶片照相机、暗房设备、彩照扩印设备、闪光灯、相册等已被数码照相机、数码后背、电子暗房、数码彩扩、数字闪光灯、数码相框等所取代;模拟式静电复印机、油印机、速印机等已变成数字复印机、数字彩色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数字一体化速印机等;传统的胶片电影放映设备、胶片缩微设备发展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文献影像数字系统;光学投影仪、幻灯机也将为多功能数字投影机所取代。数码产品已占行业的主导地位,数字技术推动了行业产品更新、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2、跨学科、跨行业发展凸显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的发展,行业界限淡化,OA(办公)、AV(视听)行业与IT行业的相互融合,家电行业、信息行业、通讯行业与照相机行业的紧密结合,光学、电子、软件、精密机械加工的高效合作、传统OA向协同OA转化,促进了行业产品跨学科、跨行业发展。国内IT行业的联想、方正、清华紫光等,消费类电子行业的华旗资讯、TCL,以及军工企业的西光集团,民营企业时代今典等,纷纷进军文办行业的数码相机、数字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数字放映设备、数码伴侣、数码相框等产品,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研发,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主要产品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内的文化办公设备生产已国际化,数码相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高像素、超薄、水印、防抖、脸部识别、场景识别、阴影自动识别、双十字自动对焦、超声波除尘、多媒体功能等技术,开发出500万到1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和1600万像素数码机背。彩扩机经历了从分体式半自动向全自动联体型彩扩机、到第三代桌面式彩扩机的发展,使国产彩扩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数码彩扩机经历了CRT法(阴极射线)、LCD法(透射式液晶、微位移法)、LDDLCDLED)微光阀到LASER(激光)的技术演变过程,保持与世界同步。

复印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功能的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彩色化、复合化、多功能化已成为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复印设备在输出速度、定影技术、纸张处理能力、打印软件、碳粉技术等方面保持与国外同步发展。并具有多种图像编辑功能,如自动缩放、自动启动、双面复印、组合复印、重叠复印、图形旋转、黑白反转等;一次扫描多达999次复印,可记忆扫描、多合一、水印;功能不断扩大,可打印、网络打印、扫描、传真、PC传真等;不仅可作电脑的输入输出设备,还可成为网络终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具有很强的印后处理功能如:十字/错位分页、八方位装订、打孔、封页封底、插页、对折/三折等。数字彩色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和数字一体化速印机也在国内快速发展。

国产有机光导体(OPC鼓)已能适应2400dpi彩色激光印刷的要求,充电辊(PCR)、刮板、显影辊寿命已达1万~1.2万张/A4;定影膜寿命3万张/A4;含氟下定影辊寿命5万张/A4;产品质量已达国际标准。墨粉制造主要有:模拟复印机墨粉、数字复印机墨粉、双组份墨粉,单组份墨粉(包括磁性、非磁性)和彩色墨粉。

   具有中国专利、自主研发的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己成批生产。胶片缩微设备也发展到文献影像数字系统。行业主要产品发展保持与世界同步。

()、面向国内外二个市场,出口占行业主导地位

1、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攀升

我国不仅是数码相机、复印设备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2008年国内数码相机销量923.4台,销售额183.1亿元;复印机销量56万台,销售额178亿元。近几年销售情况如表4

4                  数码相机、复印设备销售情况表

单位:万台

年份

产品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数码相机

3.75

6.5

11.6

24.8

56.6

135.4

268

495.3

644.2

855.2

923.4

复印设备

13.9

14.9

17.7

21.5

26. 7

28.8

32.7

37.5

41.2

53

56

 

目前国内对数码相机的年需求量近1000万台,位居世界前列;数字复印机和多功能复合机年需求量60万台以上,彩色复印机万台以上,墨粉3万吨以上,彩色墨粉100吨以上。国内销费的快速增长,拉动了文办行业的全面发展。

2、进出口贸易剧增

1978年以前我国文化办公设备产品仅有少量的出口和友好援外任务。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不断增多;引进国外技术、进口国外先进设备,使行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生产技术大大提高,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合资企业逐年增多,对外来料加工业务飞速增长,促进了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到九十年代的中期开始出现进出口贸易顺差,随后逐年加大,到2008年贸易顺差已达到137.4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总额,从0.19亿美元,增加到318.72亿美元,增长1676倍;其中进口额从0.18亿美元增加到90.69亿美元,增长502倍;出口额从0.01亿美元增加到228.04亿美元,增长22803倍。增长情况详见表5

5                 进出口额发展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全行业进

出口总额

0.19

0.28

3.93

2.47

1.73

19.47

34.41

45.81

149.24

318.72

进口额

0.18

0.26

3.91

2.13

0.93

7.13

11.47

16.75

33.73

90.68

出口额

0.01

0.02

0.02

0.34

0.80

12.34

22.94

29.06

115.5

228.04

 

3、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出口产品结构和水平,也由传统的模拟产品发展到数字智能化产品。2008年照相机整机出口创汇74.1亿美元,其中数码照相机创汇73.28亿美元,占照相机出口额的98.9%;复印机整机出口创汇49.61亿美元,其中数字复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创汇44.97亿美元,占复印机出口额的90.6%

 

()三资企业为主体 ,民族产业在竞争中求发展

1、三资企业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文办行业企业数65个,其中国有企业61个,集体企业4个,没有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引资的不断深入,企业经济类型不断调整,到2008年全行业企业数发展到460个,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变化较大,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个,民营企业179,三资企业255个。

在企业构成中,国有企业逐年改组、改制,在行业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比例不断提高,现在三资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在行业中企业数占55.4%、工业总产值占89.4%、工业销售产值占89.7%、利润总额占84.1%

2、民族企业不断改革调整

(1)数码照相机及彩扩设备

国产数码相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技术引进、引进生产线、与外商合作合资生产、委托制造(OEM)、贴牌生产等方式,大力发展数码相机生产。先后有海鸥、凤凰、乐凯、普立华、明基、方正、清华紫光、联想、华旗资讯、西光集团等开发了一大批中、低档数码相机,取得了一定成绩,到目前仍坚持生产的有:华旗资讯、联想、普立华、明基等。自2005年起华旗资讯全面进军数码相机,迅速开发出500万至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2008年发布了全球首部GPS卫星导航定位数码相机,目前正在准备开发数码单反相机,成为当今国内民族数码相机的领军企业。杭州超意数码摄影技术有限公司,自1999年起,先后开发出三代数码机背,填补了我国生产专业数码机背的空白。

国产彩扩设备、电子闪光灯、影室闪光灯、暗房设备以及三脚架、摄影箱包等产品和照相器材、影楼婚纱设备等,也都以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而且远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声誉。

目前国产数码彩扩机主要是LDD数码彩扩机,主要生产企业有20多家。2007年宁夏小牛影像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激光数码冲印设备,填补了国产激光数码彩扩的空白。中国的彩扩设备,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特色占据着国内90%的市场,并出口俄罗斯、东欧和中东地区。

2)复印设备及配件、耗材

随着世界著名复印机厂商纷纷移师到国内办厂,原复印机行业的“定点”企业,采取了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合资、合作、OEM等模式生产合资品牌产品,如“天津佳能”、“广州理光”、“武汉东芝”、“邯郸小西六”、 “上海施乐”等新一代产品。合资生产,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

国内整机生产虽然落后,但零配件工业,受垮国公司本地化采购配套的拉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优良,门类齐全,每年出口量超亿件。目前主要生产的配件、耗材有OPC鼓、PCR鼓、刮板、显影辊、显影膜、加热陶瓷、上下定影辊、转印辊;辅助零配件:齿轮、无纺布涂层布、吸油清洁辊、臭氧过滤器、含油清洁纸等。目前国内有11家企业25条生产线,年产OPC鼓能力3800万只。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墨盒生产国,目前国内墨盒有150多个生产企业,有300多个品牌进入市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墨盒,如组合式墨盒、分体式墨盒、双芯片墨盒、无海绵墨盒等都已上市。国内墨盒的总产量超过5.2亿个(含OEM),其中出口量超过4.4亿个。鼓粉盒组件年产4500万套(其中OEM3000万套)。

中国墨粉生产企业已达31家,墨粉生产线50多条,年生产能力近1.6万吨。所生产的墨粉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市场上各种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普通纸传真机所用的墨粉。机械法、化学聚合法生产的彩色粉,也已上市。

我国废旧办公设备和耗材(墨粉、卡盒组件、光导鼓、充电辊等)翻新再利用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办公设备与耗材再生企业已达数百家,年翻新旧复印机在5万台左右,再生墨粉2000多吨。墨粉、卡盒组件和喷墨墨盒组件的再生企业,如珠海天威公司,现已成为中国、亚洲最大的耗材再生企业,每年再生卡盒组件近300万个,墨盒6000万个左右。

此外数字速印一体机、碎纸机、装订机、打洞机、送纸器、分页器、文件自动送入器等,也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是行业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3、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1)多种经济体制并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企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形成三资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现状。详见表6

6                       2008年企业分类构成情况表

代码

企业类别

合计

电影

电教

照相

复印

计算

其他办公

 

全国总计

460

15

28

142

105

99

71

110

国有

9

4

 

3

2

 

 

120

集体

5

 

 

2

1

 

2

130

股份合作

1

 

 

1

 

 

 

141

国有联营

1

 

1

 

 

 

 

143

国有与集体联营

1

 

 

 

 

1

 

151

国有独资公司

1

 

 

 

 

1

 

15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47

1

3

7

12

18

6

160

股份有限公司

8

 

 

2

1

5

 

171

私营独资

13

 

 

3

6

1

3

173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95

5

6

15

16

29

24

174

私营有限股份公司

1

 

 

 

 

 

1

190

其他内资

3

 

 

 

 

2

1

210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33

2

2

15

5

4

5

220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

3

 

 

1

1

 

1

230

港澳台商独资

87

1

4

39

17

18

8

240

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7

 

 

1

 

6

 

310

中外合资经营

32

 

4

14

8

1

5

320

中外合作经营

6

 

1

1

4

 

 

330

外资企业

106

2

7

38

32

12

15

340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

 

 

 

 

1

 

2) 生产经营集中度高

生产、经营集中度较高。2008年全行业460个企业中销售收入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的72%;出口交货值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76%;利润总额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81%。数码相机前20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的95%;复印设备前10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的96%

生产地区集中度较高。文办行业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北京等省市。20087省市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95.1%,其中广东最高占全国55.9%、其次江苏占20.9%、上海占6.1%。利润总额7省市占全国88.2%,其中广东最高占全国44.2%、其次上海占22.1%、江苏占10.7%、北京占6.2%

数码相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天津三省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7%32.9%12.8%,三省市合计占91.4% 复印设备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三省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2.2%32.6%4.8,三省市合计占99.6%

文办行业大中型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在行业中比重大,大型企业15家,产值占全行业44%;中型企业109家,产值占全行业43%。大中型企业产值合计占87%

文办行业产品中照相机、复印机占全行业比重大,照相机及器材生产企业142家,产值占全行业41%;复印和胶印设备生产企业105家,产值占全行业30%产值合计占71%

 

我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经历了60年艰辛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文化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调整产业方向、企业整合重组和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融合、提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开放经济,大力扩大出口;支持跨学科、跨行业发展等战略,现已发展成为专业比较齐全、规模较大、以三资企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数字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电子计算器、照相机物镜、自动柜员机、终端出纳机、碎纸机、光学镜片等生产和出口大国,是世界影像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2009年8月31

 

 

 

 

 

审稿人:朱明凯

撰稿人:臧公玉、曲金魁、赵直

 

 

, RDER-BOTTOM: windowtext 1pt solid;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5.4pt; WIDTH: 35.7pt; PADDING-RIGHT: 5.4pt; HEIGHT: 38.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1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TOP: 0cm; mso-border-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mso-border-left-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width=48>

1998

2000

2005

2008

企业数(个)

65

68

220

244

239

320

168

179

393

460

平均人数

(万人)

3.53

4.18

6.45

7.01

6.72

7.10

8.37

8.76

18.35

24.41

固定资产净值

2.09

2.46

3.71

3.76

6.01

26.23

47.3

53,35

110.22

181.92

流动资产

平均余额

1.27

1.63

3.65

6.05

14.54

48.35

106.35

128.67

355.23

479.72

 

2、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9亿元提高到1533.9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1.98亿元,提高到1503.68亿元;利润总额从0.37亿元,提高到54.41亿元;利税总额从0.51亿元,提高到64.36亿元;增长分别提高733倍、758倍、146倍、125倍。全员平均总产值从5913元/人提高到62.84万元/人,增长105倍。增长情况见表2

2                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统计表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工业总产值

2.09

3.33

7.04

14.57

15.06

83.64

261.30

358.56

1103.21

1533.95

工业销售产值

1.98

3.21

8.64

15.71

15.54

77.51

274.59

338.21

1099.31

1503.68

利润总额

0.37

0.66

1.81

2.03

0.98

1.17

4.20

14.13

34.01

54.41

利税总额

0.51

0.99

2.37

2.77

1.65

2.94

6.42

18.45

43.85

64.36

全员劳动生率

(万元/人)

0.591

0.797

1.15

2.08

2.24

11.78

21.23

38.83

60.11

62.84

 

3、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的照相机从17.91万架增加到9800万架,增长546倍;复印机从470台增加到584.2万台,增长12428倍;幻灯及投影设备从0.3万台增加到10.32万台,增长33倍;其中数码相机从2000年的410万增加到2008年的8188.3万台,增长9倍;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增长情况详见表3

 

 3               主要产品产量发展统计表

单位:万台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照相机

17.91

3.71

184.2

236.5

213.2

4374

5522

5515

8199

9800

其中数码相机

 

 

 

 

 

 

 

410

5523

8188.3

复印机

0.047

0.3

1.83

1.69

2.44

21.76

117.9

156.6

403.6

584.2

幻灯及投影

0.3

0.52

1.34

2.61

5.05

6.99

6.72

6.53

4.56

10.32

 

中国的文化办公设备生产已融入世界市场,全球年产量数码相机的68%、复印设备60%、喷墨盒的30%、光导鼓的12%、墨粉盒的12%,均在中国制造。目前国内已形成年生产数码相机亿台、复印机600万台、光导鼓4000万只、墨粉2万吨的能力。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主要产品发展与国际同步

1主要产品基本实现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全行业的主要产品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全面转变。传统的胶片照相机、暗房设备、彩照扩印设备、闪光灯、相册等已被数码照相机、数码后背、电子暗房、数码彩扩、数字闪光灯、数码相框等所取代;模拟式静电复印机、油印机、速印机等已变成数字复印机、数字彩色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数字一体化速印机等;传统的胶片电影放映设备、胶片缩微设备发展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文献影像数字系统;光学投影仪、幻灯机也将为多功能数字投影机所取代。数码产品已占行业的主导地位,数字技术推动了行业产品更新、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2、跨学科、跨行业发展凸显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的发展,行业界限淡化,OA(办公)、AV(视听)行业与IT行业的相互融合,家电行业、信息行业、通讯行业与照相机行业的紧密结合,光学、电子、软件、精密机械加工的高效合作、传统OA向协同OA转化,促进了行业产品跨学科、跨行业发展。国内IT行业的联想、方正、清华紫光等,消费类电子行业的华旗资讯、TCL,以及军工企业的西光集团,民营企业时代今典等,纷纷进军文办行业的数码相机、数字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数字放映设备、数码伴侣、数码相框等产品,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研发,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主要产品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内的文化办公设备生产已国际化,数码相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高像素、超薄、水印、防抖、脸部识别、场景识别、阴影自动识别、双十字自动对焦、超声波除尘、多媒体功能等技术,开发出500万到1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和1600万像素数码机背。彩扩机经历了从分体式半自动向全自动联体型彩扩机、到第三代桌面式彩扩机的发展,使国产彩扩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数码彩扩机经历了CRT法(阴极射线)、LCD法(透射式液晶、微位移法)、LDDLCDLED)微光阀到LASER(激光)的技术演变过程,保持与世界同步。

复印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功能的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彩色化、复合化、多功能化已成为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复印设备在输出速度、定影技术、纸张处理能力、打印软件、碳粉技术等方面保持与国外同步发展。并具有多种图像编辑功能,如自动缩放、自动启动、双面复印、组合复印、重叠复印、图形旋转、黑白反转等;一次扫描多达999次复印,可记忆扫描、多合一、水印;功能不断扩大,可打印、网络打印、扫描、传真、PC传真等;不仅可作电脑的输入输出设备,还可成为网络终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具有很强的印后处理功能如:十字/错位分页、八方位装订、打孔、封页封底、插页、对折/三折等。数字彩色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和数字一体化速印机也在国内快速发展。

国产有机光导体(OPC鼓)已能适应2400dpi彩色激光印刷的要求,充电辊(PCR)、刮板、显影辊寿命已达1万~1.2万张/A4;定影膜寿命3万张/A4;含氟下定影辊寿命5万张/A4;产品质量已达国际标准。墨粉制造主要有:模拟复印机墨粉、数字复印机墨粉、双组份墨粉,单组份墨粉(包括磁性、非磁性)和彩色墨粉。

   具有中国专利、自主研发的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己成批生产。胶片缩微设备也发展到文献影像数字系统。行业主要产品发展保持与世界同步。

()、面向国内外二个市场,出口占行业主导地位

1、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攀升

我国不仅是数码相机、复印设备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2008年国内数码相机销量923.4台,销售额183.1亿元;复印机销量56万台,销售额178亿元。近几年销售情况如表4

4                  数码相机、复印设备销售情况表

单位:万台

年份

产品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数码相机

3.75

6.5

11.6

24.8

56.6

135.4

268

495.3

644.2

855.2

923.4

复印设备

13.9

14.9

17.7

21.5

26. 7

28.8

32.7

37.5

41.2

53

56

 

目前国内对数码相机的年需求量近1000万台,位居世界前列;数字复印机和多功能复合机年需求量60万台以上,彩色复印机万台以上,墨粉3万吨以上,彩色墨粉100吨以上。国内销费的快速增长,拉动了文办行业的全面发展。

2、进出口贸易剧增

1978年以前我国文化办公设备产品仅有少量的出口和友好援外任务。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不断增多;引进国外技术、进口国外先进设备,使行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生产技术大大提高,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合资企业逐年增多,对外来料加工业务飞速增长,促进了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到九十年代的中期开始出现进出口贸易顺差,随后逐年加大,到2008年贸易顺差已达到137.4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总额,从0.19亿美元,增加到318.72亿美元,增长1676倍;其中进口额从0.18亿美元增加到90.69亿美元,增长502倍;出口额从0.01亿美元增加到228.04亿美元,增长22803倍。增长情况详见表5

5                 进出口额发展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8

全行业进

出口总额

0.19

0.28

3.93

2.47

1.73

19.47

34.41

45.81

149.24

318.72

进口额

0.18

0.26

3.91

2.13

0.93

7.13

11.47

16.75

33.73

90.68

出口额

0.01

0.02

0.02

0.34

0.80

12.34

22.94

29.06

115.5

228.04

 

3、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出口产品结构和水平,也由传统的模拟产品发展到数字智能化产品。2008年照相机整机出口创汇74.1亿美元,其中数码照相机创汇73.28亿美元,占照相机出口额的98.9%;复印机整机出口创汇49.61亿美元,其中数字复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创汇44.97亿美元,占复印机出口额的90.6%

 

()三资企业为主体 ,民族产业在竞争中求发展

1、三资企业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文办行业企业数65个,其中国有企业61个,集体企业4个,没有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引资的不断深入,企业经济类型不断调整,到2008年全行业企业数发展到460个,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变化较大,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个,民营企业179,三资企业255个。

在企业构成中,国有企业逐年改组、改制,在行业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比例不断提高,现在三资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在行业中企业数占55.4%、工业总产值占89.4%、工业销售产值占89.7%、利润总额占84.1%

2、民族企业不断改革调整

(1)数码照相机及彩扩设备

国产数码相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技术引进、引进生产线、与外商合作合资生产、委托制造(OEM)、贴牌生产等方式,大力发展数码相机生产。先后有海鸥、凤凰、乐凯、普立华、明基、方正、清华紫光、联想、华旗资讯、西光集团等开发了一大批中、低档数码相机,取得了一定成绩,到目前仍坚持生产的有:华旗资讯、联想、普立华、明基等。自2005年起华旗资讯全面进军数码相机,迅速开发出500万至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2008年发布了全球首部GPS卫星导航定位数码相机,目前正在准备开发数码单反相机,成为当今国内民族数码相机的领军企业。杭州超意数码摄影技术有限公司,自1999年起,先后开发出三代数码机背,填补了我国生产专业数码机背的空白。

国产彩扩设备、电子闪光灯、影室闪光灯、暗房设备以及三脚架、摄影箱包等产品和照相器材、影楼婚纱设备等,也都以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而且远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声誉。

目前国产数码彩扩机主要是LDD数码彩扩机,主要生产企业有20多家。2007年宁夏小牛影像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激光数码冲印设备,填补了国产激光数码彩扩的空白。中国的彩扩设备,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特色占据着国内90%的市场,并出口俄罗斯、东欧和中东地区。

2)复印设备及配件、耗材

随着世界著名复印机厂商纷纷移师到国内办厂,原复印机行业的“定点”企业,采取了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合资、合作、OEM等模式生产合资品牌产品,如“天津佳能”、“广州理光”、“武汉东芝”、“邯郸小西六”、 “上海施乐”等新一代产品。合资生产,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

国内整机生产虽然落后,但零配件工业,受垮国公司本地化采购配套的拉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优良,门类齐全,每年出口量超亿件。目前主要生产的配件、耗材有OPC鼓、PCR鼓、刮板、显影辊、显影膜、加热陶瓷、上下定影辊、转印辊;辅助零配件:齿轮、无纺布涂层布、吸油清洁辊、臭氧过滤器、含油清洁纸等。目前国内有11家企业25条生产线,年产OPC鼓能力3800万只。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墨盒生产国,目前国内墨盒有150多个生产企业,有300多个品牌进入市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墨盒,如组合式墨盒、分体式墨盒、双芯片墨盒、无海绵墨盒等都已上市。国内墨盒的总产量超过5.2亿个(含OEM),其中出口量超过4.4亿个。鼓粉盒组件年产4500万套(其中OEM3000万套)。

中国墨粉生产企业已达31家,墨粉生产线50多条,年生产能力近1.6万吨。所生产的墨粉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市场上各种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普通纸传真机所用的墨粉。机械法、化学聚合法生产的彩色粉,也已上市。

我国废旧办公设备和耗材(墨粉、卡盒组件、光导鼓、充电辊等)翻新再利用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办公设备与耗材再生企业已达数百家,年翻新旧复印机在5万台左右,再生墨粉2000多吨。墨粉、卡盒组件和喷墨墨盒组件的再生企业,如珠海天威公司,现已成为中国、亚洲最大的耗材再生企业,每年再生卡盒组件近300万个,墨盒6000万个左右。

此外数字速印一体机、碎纸机、装订机、打洞机、送纸器、分页器、文件自动送入器等,也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是行业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3、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1)多种经济体制并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企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形成三资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现状。详见表6

6                       2008年企业分类构成情况表

代码

企业类别

合计

电影

电教

照相

复印

计算

其他办公

 

全国总计

460

15

28

142

105

99

71

110

国有

9

4

 

3

2

 

 

120

集体

5

 

 

2

1

 

2

130

股份合作

1

 

 

1

 

 

 

141

国有联营

1

 

1

 

 

 

 

143

国有与集体联营

1

 

 

 

 

1

 

151

国有独资公司

1

 

 

 

 

1

 

15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47

1

3

7

12

18

6

160

股份有限公司

8

 

 

2

1

5

 

171

私营独资

13

 

 

3

6

1

3

173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95

5

6

15

16

29

24

174

私营有限股份公司

1

 

 

 

 

 

1

190

其他内资

3

 

 

 

 

2

1

210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33

2

2

15

5

4

5

220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

3

 

 

1

1

 

1

230

港澳台商独资

87

1

4

39

17

18

8

240

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7

 

 

1

 

6

 

310

中外合资经营

32

 

4

14

8

1

5

320

中外合作经营

6

 

1

1

4

 

 

330

外资企业

106

2

7

38

32

12

15

340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

 

 

 

 

1

 

2) 生产经营集中度高

生产、经营集中度较高。2008年全行业460个企业中销售收入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的72%;出口交货值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76%;利润总额前20名的企业,金额合计占全行业81%。数码相机前20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的95%;复印设备前10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的96%

生产地区集中度较高。文办行业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北京等省市。20087省市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95.1%,其中广东最高占全国55.9%、其次江苏占20.9%、上海占6.1%。利润总额7省市占全国88.2%,其中广东最高占全国44.2%、其次上海占22.1%、江苏占10.7%、北京占6.2%

数码相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天津三省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7%32.9%12.8%,三省市合计占91.4% 复印设备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三省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2.2%32.6%4.8,三省市合计占99.6%

文办行业大中型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在行业中比重大,大型企业15家,产值占全行业44%;中型企业109家,产值占全行业43%。大中型企业产值合计占87%

文办行业产品中照相机、复印机占全行业比重大,照相机及器材生产企业142家,产值占全行业41%;复印和胶印设备生产企业105家,产值占全行业30%产值合计占71%

 

我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经历了60年艰辛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文化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调整产业方向、企业整合重组和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融合、提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开放经济,大力扩大出口;支持跨学科、跨行业发展等战略,现已发展成为专业比较齐全、规模较大、以三资企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数字复印机、数字多功能复合机、电子计算器、照相机物镜、自动柜员机、终端出纳机、碎纸机、光学镜片等生产和出口大国,是世界影像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2009年8月31

 

 

 

 

 

审稿人:朱明凯

撰稿人:臧公玉、曲金魁、赵直

 

 


相关资讯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复印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照相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