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机械工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60年发展回顾

电影是建立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之上的一门完美而独具风彩的综合艺术。电影工业是电影艺术的物资基础和保障。电影工业由电影胶片、电影机械、电影灯具与光源等制造业所组成。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在中国电影事业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始的孕育时期(19051948)、工业体系形成时期(19491965)、快速发展时期(19661980)、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时期(19811995)、多元化稳定发展时期(19962000) 、向数字化发展时期(2001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电影事业在文化部领导下,开始全面建设,即在逐步建立电影制片、电影洗印、电影发行、电影放映系统的同时,逐步建立电影机械制造、电影光源和灯具制造、电影胶片生产、电影器材供应、电影机械修配系统以及电影科研、电影教育、电影出版等企事业单位。

1950年首先接管了苏联移交的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从事35mm固定式放映机生产;1951年筹建了生产16mm流动式电影放映机的南京电影机械厂;同年,经政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专营电影设备和电影胶片的供应调配工作;1952年解放军组建生产35mm流动式电影放映机的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为了适应电影制片的需要,1956年组建了上海电影机械厂,从事电影摄影机、洗片机和磁性录音机的生产。从1954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省市建立了电影机械修配厂。

1958年,在国民经济“大跃进”带动下,电影放映网发展加快,促使各省、市电影机械修配厂升级,纷纷从维修转入生产,而修配任务下放到专区(市)级修配厂、站。

为适应电影事业的发展,文化部于19589月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19647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在上海成立“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前身)。

19653月,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立光学局,统一管理全国民用光学仪器的规划、科研、新产品和生产工作的决定。从此一机部接管了文化部直属的南京、上海、哈尔滨三个电影机械厂和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

1965年底,我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中央直属厂——哈尔滨、南京、上海和上海八一四电影机械厂,有辽宁、黑龙江、河北、天津、山西、陕西、重庆、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等13个省级电影机械厂、以及地县级电影机械修配厂三十多家,形成了中央、省市、地县三级管理体制。

1966年依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标,为改善电影机械工业的布局,一机部决定在甘肃临夏市筹建甘肃光学仪器总厂,并将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全迁甘肃临夏,改名为“一机部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还在江西德州建立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至此行业大的布局调整已结束。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电影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的文化娱乐形式,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对电影工业的领导,经周总理批准,于19697月在国防工办内成立“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为健全电影工业的管理机构和进一步加强领导,1973年李先念副总理受周总理委托,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成立“电影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国家计委电影、照相、电视工业办公室”。“三机办”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大发展。

电影机械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处于发展高峰,到1980年,全国电影机械设备制造、配套和维修厂共246家,其中机械系统82家,文化系统115家,其他系统49家。当时一机部归口统计的42家企业,职工总数23 714人;工业总产值(1970年不变价)1.7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522/人;利润总额3800万元、税金总额795万元;全行业生产能力5万台(套)。重点企业有:甘肃、南京、哈尔滨、上海、天津、山东和上海八一七家电影机械厂。全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可提供胶片制作、摄影、录音、洗片、印片、剪辑、放映、护片、供电、专用测试设备、光学镜头、银幕、幻灯、投影设备等13个小类,291个品种,527个规格的产品,电影机械设备基本成龙配套,可满足电影制片、电视台、放映单位、部队、科研等单位需求,并实行专业化定点生产。到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放映机261912台(套)(其中8.75mm放映机97623台),电影制片设备3640台(套)。这些产品武装了全国25987个放映点(包括城市影院)和41个电影制片厂、洗印厂(其中中央厂22个、地方厂19个),及8.75mm16mm电影拷贝洗印厂的成套设备。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1961年至1980年,我国出口援外制片设备共80多套,主要有摄影机、转录机、电影录音机、同步磁转录机、洗片机、印片机、胶片打孔机及剪辑护片设备。出口援外放映机2900多台(套),主要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及马里、喀麦隆、毛里塔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80年代,由于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视频技术的发展,电影市场受到电视、录像、视盘等强烈冲击,电影观众大幅下降,电影市场萎缩。又由于电影工业本身的超常发展,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随着19798.75mm电影的下马,一些生产8.75mm放映机及配套生产300瓦发电机和相关配套的多家生产厂,不得不转产或改行从事其他产品生产。

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为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一机部在“六五”期间,提出了“在加强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扩大技术服务领域”努力开发与电影机械“技术相近、产品相似、工艺相同”的文化、办公设备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新技术、增强竞争能力。到1985年底,电影机械产品完成了更新换代,提高了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教学投影器的生产能力达到5万台,幻灯机的生产能力达2万台,行业内具有复印机1500台和照相机4万台的生产能力。行业调整初见成效,初步改变了行业单一产品的格局。

 “七五”期间,重点开发了新形式电影,先后为35mm球幕和70mm球幕研制了成套放映设备、九级环幕电影放映成套设备、70mm超大银幕电影放映成套设备;九级环幕摄影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5/70mm多功能成套电影制片设备——35mm八齿孔电影摄影机、35/70mm多功能技巧印片机、程控加色法灯箱、70mm六声道磁性录音设备、70mm洗片机和各类印片镜头。行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就,行业内42个定点生产企业中,有30多个企业改行或转产。

进入90年代的“八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行业进行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需求发展产品。初步形成四大类产品生产基地:(1)电影机械仍以传统电影机械设备为主,适当开发新形式电影设备,保留制片设备的科研开发力量和万台放映机的生产能力。(2)投影器已形成10万台和幻灯机2万台的生产能力。(3)其他办公设备、形成万台银行机具、3万台自动油印机和碎纸机的生产能力。(4)电动工具形成80万台小型台式砂轮机的生产能力。同时,上海八一厂形成彩扩设备千台生产能力、甘光厂形成照相机20万台生产能力,他们已成为照相机行业的骨干企业。以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形成三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新的缩微技术和设备小行业。并与德国合作建立了北京缩微培训中心。电影机械行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扩大技术服务领域的目标初见成效。

“九五”期间,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向集团化、集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原上海放映器材厂、上海险峰电影机械厂、上海电影照相工业研究所、上海电影机械厂,加入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有限公司;原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组建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山东电影机械厂创建了济南吉美乐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将原铸造分厂与开发区工业发展股份公司合资,组建成“爱迪压铸有限公司”。南京电影机厂改制后,成立“金南影视听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放映机; “顺达机械制造公司”,主要从事模具制造、铸造、压塑等;合资组建“新世界长江仪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教投影仪。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改制加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

电影机械工业经过调整后,进入多元化稳定发展时期,产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一般的电器控制向工业计算机控制转变;由人工监控向电视监控转变;常规管理向计算机管理转变,使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视频技术等在行业内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印片过程控制、洗片过程控制、数字化录音、计算机动画、数字化灯光控制、计算机自动售票、电影放映自动化等。

“十五”期间,电影机械工业经过20多年的结构和产品调整,形成了产品多元化的产业格局,除保留了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影机械外,在电教设备、照相机、彩扩机、复印机、速印机、金融办公机具、其他办公机械、缩微影像设备以及光学冷加工、光学镀膜加工、铝压铸加工、精密机械加工等方面,都形成了生产能力,成为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电影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立体声电影设备、红光还音装置、高质量镜头、优质银幕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电影机械走出一条新的研发之路。

进入新世纪,数字电影已全面兴起,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我国的电影数字化工作,始于数字非线性编辑和电影由模拟立体声向数字立体声的转变。数字电影的制作是从2000年建立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基地开始。

我国的数字电影放映是从20026月开始的。目前投入城市影院运营的2K数字电影放映银幕数已达1095块,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数字3D银幕数268块;为广大农村服务的0.8K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已超过2万套,主要城市如北京已做到农村全覆盖;为中、小城市服务的1.3K中档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已在全面规划布局,已有多台设备在试点运行之中。

为规范数字电影设备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数字电影系统设备技术检测与质量认定工作的通知》,只有获得认证证书的产品方可进入市场。2008年已有20余家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生产厂商的产品通过了质量认证,其中: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播放器8家、投影机5家、播放一体机1家、扬声器4家、声频功率放大器2家。这标志着我国数字电影设备的质量管理和市场准入工作开始起步并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轨道。

民族电影工业逐渐成长,在影院设计及装修施工、影院放映机、数字立体声还音、红光还音、功放音箱、放映镜头、氙灯光源、银幕、座椅、装饰材料、流动放映服务器等设备、设施,基本由国产品牌占据主角,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并开始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自主研发的激光光源放映数字电影获得成功。标志着电影放映光源一次重大进步,将会推动我国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国产化的发展。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60年的发展,满足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撰稿:曲金魁            2009.08.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