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相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照相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世界第一架照相机诞生于1839年法国;照相摄影作为一门新型实用技术,于1844年传入中国。我国的照相机械制造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一五”到“五五”的初步建设,形成了独立体系;80年代(“六五”到“七五”期间)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行业规模已经形成,初步满足了国内的需要;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行业进入调整时期,产品格局有较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开始了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全面转化的新时期,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照相机工业形成时期(19561980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相继成立了一批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生产厂,开始发展民族照相产业。我国第一架国产照相机于1956年诞生,并建立北京、天津照相机厂,随后在上海、福建、广州、哈尔滨、杭州等地也建立了照相机厂,到1957年底全国共生产照相机约200架。

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的58-1型照相机问世,标志着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起步。大跃进推动了照相机械工业的发展,到1959年底全国已有照相机厂近20家,到1960年底产量达到17.3万架。

19611965年期间,上海相继推出“上海58-4型双镜头反光、“上海201型、“上海202型、“上海203型折叠120相机;西光华山牌135相机,长乐牌120相机;上海“海鸥4型”;北照“北京牌”135相机;天照“东方”牌135旁轴取景135相机,并已投入批量生产,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走向成熟。

1964年开始,上海“海鸥—4型”双镜头和203型折叠式相机出口远销欧美,结束了中国相机只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顺利渡过困难时期,从1965年,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制定了照相机、照相物镜、照相机快门和照相机附件等10个部级标准,规范了行业的质量管理和生产。遵照国务院周总理的指示,196510月召开了一机部牵头,由外贸部、轻工部、商业部和国家科委等十个部委领导参加的“全国照相机生产协调会议”。指明了我国照相机工业发展途径和方向,并决定照相机工业由轻工部划归一机部归口管理。

1966年上照厂推出“海欧DF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它是最受欢迎的国产相机,一直生产到90年代。1967年广照厂推出珠江F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68年北照厂推出“长城”SZ-1135旁轴相机,一直持续生产到1977年。

1969年春,传达了周总理有关要开发研究国产高档相机和提高国产照相机质量的指示后,推动了照相机工业的发展。11月,上照厂试制出“东风”120相机和与之配套的三只专用镜头。1970年广照厂试制出“珠江7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71年上照二厂研制出“红旗20型”135单反相机和与之配套的三只专用镜头。“东风”120相机和“红旗”135相机,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多年仿制的极品。

为加强对照相机工业的管理,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批示,1973年在国家计委内成立“国家计委电影照相电视工业办公室”(称简三机办)。并组织六部委共同制定了照相机工业“四五”发展规划,19731975年共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44项,并开始引进国外生产线。“五五”期间,国家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江西等照相机厂进行了重点建设,并建立了常州、丹东、哈尔滨、苏州、武汉等一批新厂,除一机系统外,兵器、电子、轻工、总政、总后等部门也建了一批照相机生产企业。为加强照相机工业科研力量,1979年在杭州建立了“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上海市成立“上海电影照相工业研究所”。19751980年,国家用于照相机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1.2亿元。

截止1980年,国内已有照相机械厂16个,照相器材生产厂31个,行业研究所2个。1980年照相机产量37.1万架,比1975年增长1倍多;生产各种照相器材120万台(套);19751980年累计生产六个品种26个型号的照相机240多万架。国产相机自1964年进入国际市场,到1980年累计出口照相机50多万架,创汇2000多万美元。到70年代末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二)照相机工业发展时期(19811990年)

改革开放,加速了行业的发展、产品更新、市场旺盛,8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六五”期间,通过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照相机行业完成技术改造、基本建设1.6亿元,有利地改善了生产和科研条件。通过技贸结合、许可证贸易方式、中外合资、合作、外国专家诊断等方式,从国外引进制造技术17项,包括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生产制造技术、以及闪光灯、快门、镜头、塑料零件等关键制造技术、以及闪光灯、快门、镜头、塑料件等关键配件生产技术,进口膜具加工设备、专用测试设备等。由国内14家照相机厂引进19家国外厂商21种型号的照相机散件42.7万套,用汇2000多万美元,形成了15条照相机装配生产线。

通过引进,实现了120相机向135相机的过渡;大力发展了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形成了135平视取景照相机系列;完成了从纯机械式到自动化的过渡,开发了一些自动调焦、全自动卷片的全自动照相机,提高了金属相机的质量和增加了电测光功能,扩大了电子程疗快门闪光灯和塑料机身照相机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电子程序快门、钢片快门、光敏元件、专用集成电路、内藏闪光灯器件、AF测距件、环带透镜的制造技术。解决了彩色冲洗扩印设备中的微机控制和自动化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引进,配套生产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推进了生产组织结构逐步走向专业化。

“七五”期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一大批新品种应运而生,有电测光单反相机,自动曝光单反照相机,自动曝光镜头快门照相机,电测光显示机械快门照相机等。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占53%,有40%以上的产品达到国外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水平。

随着我国彩色摄影的发展和135相机的迅速普及,彩扩设备得到快速发展。1985年国产彩扩开始供应市场,到90年代初期,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形成了三十多家彩扩设备生产企业,制造技术趋于成熟,初现国内彩扩产业的兴旺繁荣。产品也由分体式、半自动型向全自动联体型发展。彩扩设备的年产量已超过2000套,产值超过1亿元。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一批中外合资照相机械企业诞生,与日商、德商、港商等建立了以生产照相机、彩照扩印机、电子闪光灯、照相摇控器、变焦镜头及多种照相器材为主的合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改革开放,迎来了照相机械产品对外来料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广州、深圳、珠海地区,照相机企业多达20多家,产量超过1000万架。产品多为中、低档普及型135照相机和110照相机,以来件组装为主,产品几乎全部外销。照相机行业出现了许多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以生产照相器材、配件、简易彩扩机为主,广东已形成照相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到八十年代末,我国已有照相机生产厂家33家、主要彩扩生产企业11家、主要照相器材生产企业21家。到1985年,全国照相机产量达184.2万架,是1980年产量的4.9倍;1986年产量215万架;1987年产量239万架;1988年产量292万架,达到历史的最高。

(三)照相机工业调整和新的发展时期(19912000年)

1989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外新型相机进口增多、特别是照相机“水货”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再加上国产相机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原因,国产相机市场开始大滑坡。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大多数企业无竞争力,到1990年国家投资定点生产照相机的23家企业中,有12家开始亏损,产量锐减,90年代初产量由鼎盛时期的300万架,下滑到100万架左右,一些企业开始停产。到1994年全行业仅剩下上海照相机总厂和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两家,仅保留了“海鸥”和“凤凰”两个品牌。

80年代末,港、台地区的照相机工业为了降低劳务费,逐渐将生产加工地转移到大陆,在珠江三角洲形成年产超过1500万架的“以销定产”的照相机加工企业。90年代这种合作、合资生产方式逐步向内地渗透,使我国的照相机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992年苏州照相机总厂、青岛照相机总厂、江光总厂转换机制,分别与外商成立合资公司。1993年上照总厂与普立尔照相机有限公司合作,“以销定产”生产中、高档小型照相机。甘光总厂与潘太克斯合作生产PG系列照相机,成为当时畅销的国产名牌照相机之一。北照总厂与台商合资组建北京北照·宝源光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平视取景照相机。常州照相机总厂与港商合资组建公司,生产4个系列9种照相机,产品大部分外销。

1994年照相机械工业走出低谷,生产、销售开始回升。此时国外一批知名的照相机企业,特别是日本的照相机公司如佳能、奥林巴斯、尼康等公司,看中了中国潜在的大市场,纷纷来大陆建合资和独资企业;进一步改变了我国照相机行业的企业结构和经济运行。

199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95个企业中,合资企业40个,全行业80%的大、中型企业都有与外商合作生产产品的历史。1995年照相机产量达到4373.5万架,其中4000万架为“合资”企业生产,占总量的91.5%

1964年启用的“海鸥”商标,在1999年获“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2000年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1983年启用的“凤凰”商标,在1999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19975月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成为我国光学、照相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29月,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的凤凰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和透视取景照相机、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的金柏得丽牌透视取景照相机、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的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荣获2002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复审后,称号一直保持到2007年。

中国的彩扩设备,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特色占据着国内90%的市场,并出口俄罗斯及东南亚、东欧和中东地区。90年代中国的彩扩业日趋成熟,生产企业都开发出第二代连体型彩扩机,市场有20多个型号产品供选择。1994年上海劳力士、上海多丽、上海八一就先后推出桌面式彩扩机。特别是上海天马、索维尼的桌面彩扩机,扩印尺寸达到18英寸,超过了进口设备,使国产第三代桌面式彩扩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2000年底,国产彩扩设备产量达3000套。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照相机及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3个(其中三资企业47个,占总数56.6%),年平均人数47315人;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187.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7.7亿元,利润总额6.6亿元,利税总额8.2亿元;照相机产量5514.5万架。

(四)数码影像时代(20012009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照相机行业的骨干企业,都在寻求机会,快速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拓国内外市场。上海海鸥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精心构筑传统相机、数码相机、立体相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开发中国人买得起的产品。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与日商、美商等先后组建6个合资企业,大力发展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上市开盘后,19982004年先后成立“上海青浦凤凰光学有限责任公司”、 “南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凤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凤凰光学(广东)有限公司”、“上海嘉定凤凰光学加工基地”,形成上饶、中山、上海三地互动,优势互补的光学加工企业架构。乐凯集团组建保定乐凯光学电子有限公司、专攻照相机和器材的生产。北照总厂、佛山普立华都在积极推出系列全自动变焦相机、全自动相机系列。此外彩扩设备、电子闪光灯、影室闪光灯、云台三脚架等和其他照相器材,以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19988月上海海欧照相机有限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款海鸥DC33型(33万像素)数码相机,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世界数码相机生产行列;20002月发布100万像素数码相机DSC1100。同年,清华紫光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凤凰公司推出4款数码相机。

为推动我国数码相机的发展,原国家计委以“计司技函(200016号”文《关于组织实施数码相机产业化专项通知》号召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数码相机产品的开发和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攻关。

2000年佳能、索尼、尼康三大日本厂商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富士、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理光等品牌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三星数码相机正式登陆中国;5月尼康宣布在苏州建厂,之后,奥林巴斯在深圳建厂,索尼在上海合资建公司,三洋与深圳华强合资在东莞建生产基地,外资独资企业开始全面建立,并搭建了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实行本土化战略。外资引入改变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开始了诸强争霸时代。

200311起,中国取消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导致数码相机进口激增。

2003年,清华紫光、联想等陆续推出自有品牌300万像素、400万像素和500万像素数码相机,接近了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联想数码相机销量突破20万台,成为国内市场五强中唯一中国厂商。其他国产数码相机厂商包括朝华科技、华旗资讯等IT类厂商和海鸥、凤凰等传统相机厂商以及TCL、先科等家电厂商,共计有30多个品牌上市,产品大多定位在家用数码相机市场,形成内外资企业争夺市场的局面。数码相机产业在2000年至2003年高速发展,堪称“黄金时期”。

2003年底,国内已有规模以上照相机生产企业49家,组装厂和零配件生产企业近千家。出口创汇41.6亿美元,出口照相机1.1亿架(其中数码相机4863万架)。中国已成为世界照相机的加工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作为一个高技术投入、高品牌导向、高市场推广费用的产业,由于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生态恶化。经过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价格大战和像素大战,在2004年达到高峰,国产数码相机品牌全线收缩,联想不再重点发展数码相机,清华紫光、方正和TCL等品牌暂停发布新品,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众多国产小品牌被淘太出局。

2005年,华旗资讯推出包括800万像素的V80系列在内的6款数码相机。同时明基、联想也纷纷推出新品,展开促销活动,再次冲击国内市场。

2007年中国品牌剩下爱国者、明基、TCL和联想四家,其中明基将数码相机部门出售给台湾佳能企业,仅保留品牌;TCL和联想发展重点都不在数码相机;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发展的主力只有爱国者一家。

爱国者自2005815发布属自主知识产权的800万像素V815型数码相机以来,经过近5年的努力,开发出V系列、T系列、A系列、E系列、F系列等近50款数码相机。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水印数码相机—WM01、全球首款带GPS导航功能的数码相机DCP1、全景摄影数码相机DCT1260(实现超广角拍摄)、全球首款双核(速睿双核双线程高效图像处理器)数码相机T60等,同时完成了从800万像素向千万以上像素的过渡,掌握了多种对焦模式、智能防抖,笑脸快门、全景超宽画幅拍摄、红眼修正等先进技术,推动了国产数码相机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照相机及器材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42个,人数10.49万人。生产各类照相机8900万架,其中数码相机8188.3万台;进出口额119.6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31.55亿美元;出口额88.08亿美元。

展望未来,中国数码相机的路还很艰难,全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曲金魁编

 

 

                            2009820

 

 


相关资讯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60年发展回顾
中国复印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