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机械工业发展回眸


  电影是建立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之上的一门完美而独具风彩的综合艺术。电影工业是电影艺术的物资基础和保障。电影工业由电影胶片、电影机械、电影灯具与光源等制造业所组成。
  传统电影机械工业是指在电影胶片上记录、复制和还原连续活动画面和音响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包括:电影摄影设备、录音和转录设备、电影洗片设备、电影印片设备、电影剪辑设备、电影护片设备、电影放映设备、电影供电设备、电影银幕、电影光学镜头、电影专用测试仪器、电影胶片制作设备等12小类。
  现代数字电影设备,主要有数字电影摄录设备、数字电影中间片制作设备和系统软件、数字影片与模拟影片转换设备、数字特技电影制作设备、数字立体声录音设备、数字电影发送与接收设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数字电影立体声还音设备及其他数字电影配套设备。
  世界电影技术发展经历了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模拟技术电影到数字技术电影三次革命性进步。
  1895年12月28日下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墙》、《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短片,电影放映成功。这一天,就被世界电影史确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对电影的发明,美国的爱迪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俄国的索斯诺夫斯基、英国的劳勃?保尔、德国的马克思?斯克拉坦诺夫斯基等等,都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电影的流行、电影市场的逐步形成,各国电影机械制造商、胶片制造商、影片制造商等应运而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20世纪初,据统计放映机的规格多达50多种,胶片的尺寸也五花八门,美国影片的宽度为12.7毫米和35毫米;英国为60毫米、德国为65毫米、法国为21毫米等,此外还有17.5毫米、16毫米、28毫米、9.5毫米和26毫米不等。严重的影响了电影艺术的推广和电影工业的发展。
  1925年“国际电影与摄影大会”统一了电影胶片的规格,大会一致同意把爱迪生选定的35毫米宽的影片作为国际统一标准。1901年国际上开始有声电影的尝试,一直研究到1927年有声电影才正式诞生,到1932年国际上才统一采用有声影片,每秒的放映标准速度为24格画面。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开始显示出声画综合艺术的魅力。
  1910年彩色胶片开始研制,到1930年彩色胶片研制成功,又经过10年的努力,彩色电影于1940年正式诞生。电影由黑白到彩色,完成了第二次革命。
  在这以后,电影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画面形式上出现了宽银幕、立体、假宽银幕、大银幕、球幕、环幕、全景、特大银幕及水幕等多种多样的电影表现形式。音响上,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从模拟立体声到数字立体声发展。电影胶片也由标准的35mm变化出超35mm、35mm横向拍摄、16mm、超16mm、8mm、超8mm、8.75mm、65mm、70mm(5齿孔、8齿孔、10齿孔、15齿孔不同规格画面),电影在不断创新,在变化中前进。
  1999年5月美国出现首批数字电影院,迪斯尼公司制作了首部无胶片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续集》,标志着数字电影的问世。数字化电影是继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改进,使电影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化技术,使电影从制作到表现手法、运作方式、发行方式、放映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数字化电影的出现,比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巨大、深远。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在中国电影事业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始的孕育时期(1905—1948年)、工业体系形成时期(1949—1965年)、快速发展时期(1966—1980年)、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时期(1981—1995年)、多元化稳定发展时期(1996—2005年) 。   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电影工业孕育时期(1905-1948年)
  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即1896年8月11日,美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一天被中国人公认是电影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随后又从上海转入浙江等省。1900年8月,电影又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而转入古都北京。1903年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用外国放映机放映外国影片,开创了中国人放映电影的先例。中国的电影事业是从放映外国影片开始,是从进口外国胶片和电影机械开始的。
  1905年,中国摄制出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此后,中国便开始了电影创业,当时兴建的电影院和中国人创办的电影制片企业,所用设备和器材全部是从国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电影院安装进口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11套,1921年—1925年安装19套,1926年—1930年安装35套,1931年—1935年安装76套,1936年—1940年安装136套,1941年—1945年安装134套。
  国内从1928年起,一些爱国有识之士,先后在上海、北平、哈尔滨和天津等大城市,创办了以维修、仿制为主的电影机械私营小厂,开始了自己研制电影设备的尝试,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的胚胎开始孕育。
  在上海先后创办了上海华成贸易有限公司、亨生影片公司、大来机械厂、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维纳氏电影器材厂、中西电影机械公司、增泰电影机器厂等私营工厂。1930年上海明星公司附营的上海华威贸易公司制造出国产“四通达”电影还音装备,为普及我国的有声电影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制作有声电影的需要,1932年试制出“鹤鸣通”录音机和“清贤通”录音机,分别在电影《春潮》和《春风杨柳》中录音。1933年上海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试制出“三友式”电影录音机,为影片《渔光曲》、《大路》、《新女性》等录制了插曲,并在1934年用该机为影片《桃李劫》录音,使影片《桃李劫》成为我国第一部用自己制造的录音机录制的国产故事片。1933年中华无线电公司试制成“中华通”电影录音机,为《红羊豪侠传》录音,上海亚洲电气公司制造出固定式四路输入的光学录音机和一台移动式二路输入的扩大机、录音车,为影片《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录音。亚洲电气公司还制作出“宗义通”录音机为《人间仙子》影片进行了录音。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制造出了“马维通”录音机,上海中央摄影场制造出“鹤鸣通”光学录音机,并为“中电”各制片厂使用。1942年中西电影机器公司试制出“标准牌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到1946年仿制美国新包莱克斯35mm固定式放映机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平均每月生产2台,到解放前生产放映机70多套,除上海外,还销售到长沙、南昌、福建、柳州、广州、杭州、青海、兰州、玉门油矿等地。1947年上海维纳氏电影器材厂,以美国米契尔N?C型摄影机为样机,试制出中国第一台35mm电动有声电影摄影机,并立即投入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拍摄,使该影片成为我国第一部用国产摄影机拍摄的故事片。该机到解放前共生产了12台。
  在北京,先后创办了强声电影机器厂、高华电影机厂、景山工业社、永光电影机厂等私营工厂。其中,强声电影机械厂于1942年仿制出日本“罗亚鲁”(Royal)半固定式35mm有声放映机。并在西单旧刑部街大光明电影院正式使用,该影院成为北京第一家试用国产放映机的电影院。
  在哈尔滨,原苏联侨民维斯孟特买下德国人的自行车商行,改建成“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1939年开工生产天极牌35mm电影放映机,1940年批量生产了21台放映机。
  在天津,有5个从事电影放映机维修的小厂,其中盖新工业社的电影放映机修配业务维持到解放前。
  所有这些私营小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成为发展新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的基础和物资条件。
  194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接管了伪“满影”,为适应制片摄影安装和调试的需要,在东北解放区的黑龙江省兴山市,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修理科(后改为东北电影机器修配厂和东北化工厂),从此解放区有了自己国营的电影机械企业。为满足社会各方面宣传教育的需要,于1948年6月开始生产幻灯机,同年11月将生产出的第一批幻灯机和幻灯片,发往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政治部。到1949年5月制造出240台幻灯机,创历史最高记录。1950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修理科扩建成机械工厂,开始试制各种制片生产用机器设备。东影机械厂为新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的发展,做了积极的物资和人才的准备。

二、电影工业体系形成时期(1949——1965年)
  1949年4月,中央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后,中央电影管理局改属文化部领导,称“文化部电影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电影事业在文化部电影局领导和筹划下开始进行建设,即在逐步建立电影制片、电影洗印、电影发行、电影放映系统的同时,并逐步建立电影机械制造、电影光源和灯具制造、电影胶片生产、电影器材供应、电影机械修配系统以及电影科研、电影教育、电影出版等企事业单位。
  1950年9月,原苏联对外影片输出公司驻哈尔滨办事处,把原苏联侨民维斯孟特经营的“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移交给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并将该厂改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承担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的生产。1955年7月划为文化部电影局领导。为了满足人民对电影文化的需要,根据中苏友好文化协定,为哈影厂从苏联购买了KNT-1型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的全部资料,并派专家巴耶夫来厂指导新品研制工作。1957年仿制成功,以我国牌号出厂的松花江牌5501型产品,年产量达103台。松花江牌5501型的诞生,标志我国放映机的生产走上了一个新阶段。1958年,文化部投资140万元,扩建了厂房和增添了设备,工厂由道里经纬街迁到南岗区学府路,职工人数发展到981人,主要生产设备增至124台,固定资产达到212.8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放映机450台。1959年,该厂自行设计生产了多片路、附循环片盘的巨龙牌35mm多用放映机。1959年生产放映机415台;1960年生产730台,创历史最好水平;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中央下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放映机的年产量又下降到200多台。
  1951年7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以工业生产为主,供应为辅,使电影器材逐步达到自给”,“首先制造发展放映单位的设备,然后制造制片设备”,“统一全国技术标准,掌握全国电影器材的制造与合理分配”。同时,将东影机械厂划归中器公司领导。同年8月,文化部决定东影机械厂迁往南京,筹建南京电影机械厂。1952年1月3日,南京电影机械厂正式成立,工厂隶属中央文化部电影局领导,为中央直属企业,以生产16mm和35mm移动式电影放映机为主。该厂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52年6月28日生产出我国第一台长江牌200型16mm移动式放映机。工厂从试制的十台放映机中,精选了两台,一台送给党中央毛主席,一台送给南京市委。中央办公厅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发来贺电:“机器收到,已试,很好,希努力!”,6月30日《新华日报》报导了这一消息。这台机器记载了新中国电影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写下了南京电影机械厂光辉的一页。该产品共生产949台后,被新产品所代替,而退出历史舞台。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试制成功54-16型(仿乌克兰16型)16mm移动式放映机和54-35型(仿K-303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当年投入批量生产。1955年生产54-16型1340台,1956年生产3600台,该产品在全国的使用覆盖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在制片设备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1954年成功生产四台54型复式洗片机,供东影、上影、八一厂、北京洗印厂使用,这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的大型洗片设备。1957年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合作,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手提式“和平牌”新闻电影摄影机。1958年完成16mm放映机2317台、35mm移动式放映机2001台、35mm摄影机60台,还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35mm逐格放映机,我国第一台35mm电影声画编辑机和第一台16mm简易印片机等新产品。60年代初为电影胶片工业设计生产了精密胶片冲孔模具,开发了35mm宽银幕变形放映镜头、35mm逐格摄影机等。60年代中期,中央文化部要求南京厂脱离原苏联的老框框,自行设计制造8mm、16mm、35mm三种轻便式放映机。经过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轻便式移动放映机研制成功。乌克兰16mm放映机一套70多公斤,新型16mm放映机只有20公斤。此时的南影厂已形成放映设备、制片设备、放映镜头三大系列产品,使工厂产品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的生产,由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逐步走上了系列化、成套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轨道,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能提供成套电影机械产品的国营综合性重点企业。
  1952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决定,在上海建立“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机械修配厂”,该厂由部队7人和中西电影器材公司新星电影工业社54人组成。建厂当年生产“八一”型16mm移动式放映机293台,受到部队的好评。1953年又试制成功35mm移动式放映机,经总政治部文化部批准,定型为“解放101型”,当年投产294台(套)发往部队,满足了部队的急需。1954年对101型进行改进,定型为“解放牌102型”35mm移动式电影放映机。1954年1月为满足部队文化建设全面的需要,该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教用品制造厂”,除生产电影专业产品外,还先后生产了干电池收音机、五灯交流收音机、交直流两用收音机、扩音机、“62型”手摇唱机和部分体育器材。1955年10月总政文化部要求该厂研制固定式电影放映机以装配部队礼堂使用。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6年10月试制成功解放Ⅰ型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当年投产30台。由于当时电影机械行业产品制造的分工,该厂任务以生产35mm移动式放映机为主,故未再生产。该厂奋战五年,跨了三大步,完成三种机种的试制,使该厂成为全能的放映设备制造厂家,也奠定了行业骨干企业的地位。1957年该工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机器厂”,并试制成功“解放103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替代了“101型”。1958年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机械厂”,并向企业化经营过度,开始上缴利润。50年代末,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的委托下,开始专业生产系列印片设备和护片设备,如ST-A型字幕动画摄影台、16mm印片机、跳光机、脚踏接片机等。1959年为部队研制生产了解放10型发动发电机。60年代初期,生产感光仪、胶片涂布机、台式接片机、影片湿润箱、缩片机、检片机、幻灯机、光号打孔机等。经总政文化部批准,电影制片设备使用第二个牌号“长征牌”。1964年7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关于部队企业一律改为编号的决定,该厂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0一工厂”。1961年该厂生产的“解放103型”放映机,以礼品形式赠送给印度尼西亚,从而打开了放映机出口的大门,仅1962年、1963年两年出口近200套,以后驻外使馆,也都使用“103”型放映机。为适应需要,该厂设计了“井冈山”商标,逐步替代了“解放”、“长征”商标。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这个决定成为我国发展电影放映事业和发展电影工业的指导性文件。《决定》指出:“为达到电影胶片自给,必须着手筹建电影胶片制造厂,发展放映事业所需要的放映机,并达到全部自给,必须建立放映机制造工业”,“为保证放映机的修理和配件供应,各大行政区应成立修配厂,各省应成立修配站,及时进行放映机器的修理及零件修配工作”,“中央高等教育部及有关工业部门应协助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补充和培养电影工业所需要的机械及化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在此前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建立的电影机器修理供应站,按《决定》精神,很快都进行了分离,先后建立电影机械修配厂。1954年3月7日,在上海成立“华东电影机修配厂”,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1954年7月31日将“中国幻灯公司上海制造厂”与“华东电影机修配厂”合并改称“上海电影幻灯机件制造厂”,其任务是:以生产各种电影机零件及幻灯片为主,兼顾生产发电机零件和生产幻灯机及修理电影机。1956年元月1日将该厂由上海市文化局领导移交给中央文化部电影局接管,定为国营三类工业企业。
  1956年1月,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有12家私人企业并入“上海电影幻灯机件制造厂”,他们是:中西电影机器厂、声光幻灯器材厂、兴华电影机械社、美华放映机器厂、幸福电影机器厂、增泰电影机器厂、兴振机器制造厂、维纳斯电工器材厂、影声工艺社、三鑫翻砂厂、顾德隆电业社、华康照相器材工业社。这里囊括了解放前后所有从事电影机械的私营电影行业全部力量,胜利的完成了对上海私营电影机械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月22日经中央文化部批准,厂名正式改为“上海电影机械厂”,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同志亲自为厂书写了厂牌。从此,上海电影机械厂成为全国三个列为中央直属的电影机械重点骨干企业之一,由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该厂的方针是:为电影事业服务,为各电影制片厂制造机器设备为主。1956年生产出二挡套片机、四挡套片机、35mm接片机、9101和9102型幻灯机、普通和宽银幕圆孔银幕。1957年生产出1101型上海牌35mm大型同步摄影机。1958年生产出2203型跃进牌35mm同步磁性录音系列,友谊牌52型35mm复式洗片机、东风牌35mm间歇式印片机、平面倒片台、看光机、收缩式量片尺等。1959年生产出,上海牌全景电影摄影机、1201型上海牌35mm中型摄影机、青年牌35mm手提摄影机、友谊牌30型35mm复式洗片机、3501型黄浦江牌35mm染印机、MJ-YK金属立体宽银幕等,1960年生产出4302型上海牌35mm环式洗片机、六挡套片机、16/35mm套片机等,1964年生产出多挡倒片机、玻璃珠银幕等,1965年生产出4304型上海牌16mm环式洗片机、4303型上海牌4×8.75mm环式洗片机。
  1958年,在国民经济“大跃进”带动下,电影放映网的发展加快,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电影机械修配厂纷纷从维修转入生产,有的生产维修配件,有的生产放映机。同时放映机修配任务相继下放专区(市),相继建立电影机械修配厂、站。在全国形成了由主机生产、配件生产、机械修配组成的全国电影机械工业网络。为适应电影技术的发展,文化部于1958年9月1日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内设:电影声学(包括电声、建声)技术研究组、染印法技术研究组、电影建筑工艺设计研究组、电影放映技术研究组、电影科技情报组,主要任务是:研究、引进、开拓新形式电影和电影新技术;解决我国电影制片与电影放映领域内的重大科技课题,促进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电影事业的发展。
  到1960年底,电影机械生产厂由1952年的3家发展到9家,配件厂和维修厂发展到近30家;职工人数由608人增加到5025人;工业总产值(1957年不变价)由117万元增加到509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由157万元增加到1126万元;利润总额由70万元增加到1161万元。电影放映机的产量由1952年319台,发展到1960年的8349台。
  鉴于国家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文化部指示:“电影机械工业必须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电影事业缩短战线,提高质量,确保零件配套补缺,坚决把产量指标降下来,退到可靠的阵线上……为以后继续跃进充实必要条件。”按中央的指示,从1961年开始,各电影机械厂进行了调整、压缩,职工人数由1960年的5025人,减到1962年底的3201人,压缩掉36.3%;工业总产值由5096万元降到1283万元,下降了74.8%;放映机产量也由8349台(套)降到1827台(套),下降了78.1%。
  1964年3月1日,国家科委举办的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至6月16日结束。在展出的62项全国电影工业新产品中,有16项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联合授予的奖励。它们是:技巧印片机、中型反光摄影机、上海牌中型摄影机、东风牌亮室印片机、BSⅡ型摄影镜头、红外线合成摄影法工艺、动画字幕摄影台、三镜头技巧幻灯机、解放10A发动发电机、FD-12型发动发电机、胶片打孔机冲模、跃进Ⅱ型录音机、长征牌影片湿润箱、黑龙江牌宽银幕电影放映机、电影放映碳棒、电影胶片(彩色正片和黑白正片)在获奖产品中,上海电影机械厂得了6项新产品奖,占16项的37.5%。这次展览会是对我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一次全面的检阅和总结,宣告了我国电影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电影机械工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加强电影机械新产品开发能力,经国家科委(64)科三张字129号文批准,文化部于1964年7月成立了“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前身)。在成立后的4年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5mm马斯克特技摄影机、16mm新闻摄影机、16mm摄影镜头、8.75mm放映镜头等,并为上海洗印厂改制了一台35/4×8.75mm缩片机。1964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电影机械、电声、洗印三个专业首批大学本科生毕业,分配到国家机关、研究所、电影学院、洗印厂、制片厂、机械厂等单位,后来成为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965年5月1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出通知,指示“将文化部直属的南京、上海、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和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交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根据这一通知精神,文化部物资局有关电影机械工业的管理业务和管理干部也归并到一机部。当时,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也将所属电影机械修配厂移交给地方机械工业局领导。
  1965年11月国家科委、一机部、文化部联合在京召开了“全国电影技术会议”,会议领会毛泽东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在“立足备战、面向农村”的口号下,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8毫米电影的标准和工艺;二、解决为农民服务所需的轻便、坚固、经济的16mm放映机问题;三、交换磁录还半幅电影、白昼电影的看法。会议拟订了在中国研制发展8.75mm电影的系统工程,包括确定8.75mm电影规格、研制全套缩印、录音和放映设备以及确定缩制点等。并在北京成立了“支农电影设备指挥部”,一机部副部长沈鸿任总指挥,于光远、赵辛初为副总指挥,司徒慧敏任办公室主任。在上海设立分指挥部。“支农电影设备指挥部”全面领导,协调各部委之间工作安排,把电影工业生产、供应工作转到为工农兵服务的轨道上来,用政治统帅业务,业务为政治服务,政治与业务相结合。
  到1965年底,全国有电影机械厂14个,职工人数45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7人),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21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560万元,利润总额472万元,放映机年产量3606台(套)。全国有配件厂、修配厂、配套厂30多家。
  至此,我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有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技术研究所、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中央直属厂——哈尔滨、南京、上海三个电影机械厂和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有辽宁、黑龙江、河北、天津、山西、陕西、重庆、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等十三个省级电影机械厂,以及地县级电影机械修配厂,形成中央、省市、地县三级管理体制。电影摄影、录音、洗片、印片、剪辑、放映、护片、专用电源、银幕、电影灯泡、电影音箱、电影放映碳棒、胶片制作设备等,在少量进口高水平设备的基础上,基本能满足国内需要;产品的设计也从完全仿制,开始走向参考国外样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道路。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品种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产品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电影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三、电影工业快速发展时期(1966~1980年)
  1966年依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为改善电影机械工业的布局,一机部决定在甘肃省临夏市筹建甘肃光学仪器总厂(简称甘光厂),由国家定点投资,从哈尔滨、南京、上海三个电影机械厂抽调部分职工内迁甘肃进行组建。到1969年底,甘光厂生产出:S-35和平牌摄影机、红旗牌8.75mm电影放映机、JD-Ⅱ型三用电影胶片打孔机、DF发动发电机、放映镜头及部分军工产品。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在江西省德兴县,1965年底动工修建,1967年基建完成后,由上海电影机械厂、上海照相机二厂、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南京测绘仪器厂、南京摸具厂等5家工厂的部分职工,搬迁合并建立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电影机械、照相机械、显微镜、测绘仪器等四个系列的产品。1969年6月上海电影机械设计研究所全体人员和设备搬迁到甘肃临夏,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仍为部属一类所性质。至此行业大的布局调整已结束。
  1967年10月—机部在北京召开了“8.75mm电影放映设备选型定型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电影的发展,将以8.75mm为主,16mm为辅,35   mm为补充的方针,此后,各省市电影机械厂,便积极开发8.75mm放映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电影已成为当时唯一的文化娱乐形式,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样板戏”的需要,自1968年起,便开始了染印法工程攻关会战。为了弄清全国电影工业的现状,中央组织了“全国电影器材调查组”,于1969年3日起,兵分五路对24个省、市、自治区的37个电影机械(修配)厂、两个研究所进行了调研,并于5月14日和6月12日向中央提出了调查报告。经周总理批准,1969年7月11日在国防工办成立“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由国防工办、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机部、四机部、五机部、物资部、电影器材调查组等单位共13人组成。为了加强对电影工业的领导,中央于1969年11月3日决定成立“电影工业生产指导小组”,把电影工业全面管起来。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各方面的准备,遵照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关于迅速发展我国电影工业,为宣传革命文艺积极创造物资条件的重要指示和相关批示,于1969年11月15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业协作会议(代号六.二八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以及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有关负责人;有关使用、生产、科研单位的工人、技术人员、解放军和各级领导干部,共计303个单位、554名代表。是我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涉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次会议。几乎是全国总动员,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发展电影工业,把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推进了高峰期。会议期间,周总理等10多位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作了十分重要的指示。
  “六?二八”会议后,全国组成了电影胶片、电声、电影机械、电影光源四大会战组,采用相关企业大协作的方式,经过会战,电影光源很快的研制出电影聚光灯、电影散光灯、电影回光灯、电影追光灯、天安门城楼专用灯等急需产品;电影机械方面,陆续组织了染印法设备会战、电影录音设备会战、印片机加色法灯箱会战、电影洗印设备会战、电影光学镜头会战、8.75mm放映机联合设计、35mm移动式放映机联合设计、16mm固定式放映机联合设计、放映镜头联合设计等重大攻关活动,集中了行业内外最好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进行开发、设计,选择了加工能力最强、设备最好的工厂进行试制,完成了一大批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组织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8.75mm制片成套设备和16mm制片成套设备的攻关战,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大发展。
  为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电影工业协作指导小组,于1972年6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全国电影工业展览会”,展会由一机部、四机部、燃化部和轻工部等单位联合筹办,参览单位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个工业部门所属的工厂、研究所等单位。共展出1200多项,展出时间历时1年9个月,到1974年3月结束,创下了展会最长的历史纪录,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也参观了展览。这次展会是对“六?二八”会议以来的三年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展会期间召开了有关设计、生产、使用单位参加的“电影摄影、录音技术交流会”、“电影放映技术交流会”、“电影洗片、印片技术交流会”,对全行业的技术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根据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的建议,由国家计委报经李先念副总理同意,于1972年12月7日至1973年2月2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电影工业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14个省市的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的代表,共130人。会议总结了三年来,特别是1971年第二次电影工业座谈以来的工作,交流了经验,讨论和修订了“四五”电影工业发展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及其他近10位中央首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与会代表,对电影工业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先念等同志还召开了由部分代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负责人参加的汇报会。
  为了健全电影工业的管理机构和进一步加强领导,自1969年,周总理批示成立“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1973年周总理委托李先念副总理抓这方面的工作。在新形势下,李副总理指示,由国家计委牵头,成立电影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国家计委电影电视工业办公室”,一机、四机、化工、轻工等部和二十四个省、市、区计委或经委也先后设立了专门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会议。从此电影电视照相工业开始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协调地发展。“国防工办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了历史史命,于1973年底撤消。
  1969年至1975年国家累计向电影工业投资6425万元,重点用于发展8.75mm放映机生产,筹建了湖南、甘肃、江苏、山东、重庆、北京等六个计划年产万台8.75mm放映机生产厂点。为此在全国组织了,8.75mm放映机专用生产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为加强电影机械科研开发能力,1974年成立了“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重点开发加色法印片设备、电影录音和转录设备及缩微设备等。1979年又成立了“上海电影照相工业研究所”。以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为中心,成立了“全国电影机械情报网”,发行了“电影机械”杂志;组织成立了“电影机械标准化委员会”,进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成立了“行业产品质量测试中心”,开展行业产品质量检验、评比活动。
  经过“五?五”规划期间的快速发展,到1980年,全国电影机械设备制造、配件、配套和维修厂共246家,其中机械系统82家,文化系统115家,其他系统49家。当时一机部归口企业42家,年职工人数237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69人;设备总台数6400多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560多台、缎压设备565台;固定资产原值1.8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31亿元、利润总额0.38亿元、税金总额795万元;工业总产值(1970年不变价)1.7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522元/人;全行业生产能力5万台(套);重点企业有:甘肃、南京、哈尔滨、上海、天津、山东和上海八一共七家电影机械厂。全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电影机械行业可提供胶片制作、摄影、录音、洗片、印片、剪辑、放映、护片、供电、电影专用测试设备、电影光学镜头、电影银幕、幻灯、投影设备等13个小类、291个品种、527个规格的产品,电影机械设备基本成龙配套,可满足电影制片、电视台、放映单位、部队、科研等单位需求,并实行专业化定点生产。到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放映机261912台(套)(其中8.75mm放映机97623台),电影制片设备3640台(套)。这些产品装备了全国25987个放映点(包括城市影院)和41个电影制片厂、电影洗印厂(其中中央厂22个、地方厂19个),包括七个8.75mm和七个16   mm电影拷贝洗印厂点的成套设备。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的卓越贡献。
  自1961年至1980年,我国出口援外电影制片设备共80多(套),主要有摄影机、转录机、电影录音机、同步磁转录机、洗片机、印片机、胶片打孔机及剪辑护片设备。出口援外放映设备2900多台(套),主要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及马里、喀麦隆、毛里塔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1980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法》,经李先念、于秋里、姚依林和国务院批复,决定取消“国家计委电影电视工业办公室”,其业务由综合部门承担,统一管理。
  随着1979年8.75mm电影的下马,当时的六个8.75mm放映机重点生产厂和九个省级8.75mm生产厂以及五个配套生产300瓦发动发电机和相关设备的多家配件生产厂,不得不转产其他产品或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有的脱离了电影机械行业。特别是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视频技术的发展,电影市场受到电视、录像、视盘等强烈的冲击,电影观众大幅下降,电影机械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电影机械产品需求开始逐年下降。

四、电影工业调整时期(1981~1995年)
  “六?五”期间(1981~1985年),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当时的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为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发出了“在加强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扩大技术服务领域”的号召,引导各厂家开发与电影机械“技术相近、产品相似、工艺相同”的电教设备、缩微设备、照相设备、现代办公机械等视听机械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新技术、增强竞争能力。重点开发了16mm集缜影院成套设备、16mm科教电影制片设备、幻灯机及投影器系列设备、135照片扩印冲洗设备等,使行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电影机械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为开发70mm电影系列,研制出35mm8齿孔摄影机、35mm前景8齿孔放映机、前景放映幻灯机、70mm印片摄影机;低噪音摄影机(35mm、16mm)、16mm字幕动画摄影机、医用眼底摄影机;16/35mm电影热印法打字幕机、2×16mm加色法灯箱面板式连续印片机;35mm单机立体放映机、35/70mm两用放映机、同步录音放映机、新型16mm放映机(槽式、铟灯、锡灯、氙灯)、新一代氙灯35mm固定式放映机、宽银幕放映镜头等。开发了JG304C甘光牌135照相机、KX内藏闪光灯照相机、照片放大机、彩色扩印机、彩色相纸冲洗机等照相机械;开发了反射式透影器、实物投影仪、自动幻灯机(园盘式、直轨式)、彩色幻灯片印片机等电教设备;开发了缩微摄影机、平面阅读器(反射式、透射式)、缩微胶卷阅读机、缩微阅读复印机等缩微设备;开发生产了FZ-240型静电复印机、FX-129型台式复印机等复印设备。到“六?五”末期,我国教学投影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台,幻灯机的生产能力达2万台;行业内复印机1500台、照相机4万架的能力。1985年电影机械产品的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59.4%,到1986年底,所占比例下降到38.2%,说明电影机械行业的调整初见成效,电影机械行业初步改变了单一产品的格局。
  随着电影事业的进一步滑坡,制片单位的收缩,农村电影放映网点的机制变化,城市影院的萧条,电影机械产品市场进一步萎缩,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行业陷入困境。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在“七?五”期间(1986~1990年),提出了“产品要调整、技术要跟踪、差距要缩小、力量要保存、服务领域要扩大”的指导方针,引导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改革开发大潮的推动下,一些电影机械厂经过努力拼搏,又从困境中重新崛起。在“六?五”期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先后开发了十多种放映机,满足了市场不同用户的需要,在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固定式放映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3%以上。在扩大服务领域方面,1985年后开发了小型彩扩机、点钞机和环幕电影成套放映设备,扩大了铝压铸生产能力,使铝压铸加工成为企业的支柱产业,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果。换代产品松花江牌5505型座机是省优、部优名牌产品;第二代彩扩机含有三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第三代彩扩设备具有电脑校色功能,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与台湾合作生产的CQ200型立式点钞机获哈尔滨市名牌和优质产品,具有国际80年代末水平。
  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狠抓电影机械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以103型、104型、163型为基础,开发系列产品,使用溴钨灯、铟灯、锡灯、氙灯等不同光源,制片设备方面开发程控加色法印片机,影片洁片机等,在1983~1990年的8年时间内开发出50多种电影设备。井岗山103-A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和104-X2   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分别获国家银质奖。从1986年起大力开发照相彩色冲扩设备,成功的开发了811型、812型、813型和814型彩色照片冲扩设备。1990年10月,812型彩扩设备荣获国家银质奖。随着服务领域的扩大,八一厂逐步形成电影机械、照相机械、印刷机械、医疗和家用器械五大类系列产品。建厂至1990年末生产过150多种产品,其中40多项填补了我国电影机械的空白,累积生产放映机10万余台,出口超过1万台,成为我国放映机出口大户。
  南京电影机械厂是以生产16mm放映机为主的骨干企业,1952年至1977年的25年间共生产16mm放映机66780台,而1978年至1984年7年间就生产了96725台,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年产16mm放映机19502台,创历史最高。1985年从日本引进“小型化高效氙灯光源”及“开关电源”生产技术,使16mm放映机的整机技术水平又上新台阶。随着电影市场的萎缩,该厂积极利用本身声、光、机、电综合开发、制造能力较强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跨出电影行业界限,形成了电影机械、电教设备、办公机械、照相机、光学镜头等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其中电教产品已批量出口世界各地。从建厂到1990年末先后研制、生产过200多种产品,其中电影放映机21.5万余台,约占全国放映机总量的40%;制片设备385台;各种镜头12.5万余只(不包括整机配套镜头);电教设备14.5万余台;办公设备1000余台;照相机4.2万架。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先后有149项产品获全国、省或市的各种奖励。其中F16-4A型16mm放映机,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经过调整,工厂渡过难关,进入回升、发展阶段。
  上海电影机械厂是以生产制片设备,尤其是洗片设备和录音设备为主的工厂。70年代末,由于电影制片设备的大量引进,国产洗片机的需求量逐年减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光、机、电综合的技术优势和铸、镀、钣金加工的有利条件,产品服务向教育、科研、办公机械、电视等领域扩展。1979年投产了直轨式幻灯机,1982年与美国柯达公司合作生产柯达园盘式自动幻灯机,形成万台生产能力。产品54%返销到香港和美国,被誉为海关“免检产品”;1986年研制了缩微胶卷拷贝机、缩微胶卷冲洗机、多用途缩微阅读机。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电影机械、电化教育、复印设备、缩微设备等四大类系列产品。完成了第三代高温快速摩擦传动洗片机的研制。从建厂到九十年代末为电影制片厂、洗印厂和其他部门提供了电影摄影机337台、各种录音机312台、电影洗片机660台、电影印片机13台、35mm电影染印机17台、电影放映机1000台、电影银幕9622件、电影胶片接片机209台、各类幻灯机6.9万台、各类复印机3958台、缩微设备175台。
  天津电影机械制造厂是生产35mm固定式放映机骨干厂,该厂1982年试制成功电影放映机用“8倍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使放映机的有效光通量达到40%;1986年完成“东风”FL-35mm立体声放映机的试制。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7年天津市企业实行了体制改革,成立了“天津市中环影像设备公司”由天津电影机械厂等3家企业组成,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化公司。发展到90年代末,公司下属单位有天津市电影机械厂、天津市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影像机械厂、影像器材厂、影像器材经营服务公司。该厂自1960年至1987年,共生产放映机3435台,(其中35mm放映机2750套)、彩色冲扩设备16套、日本高宝彩色冲扩设备10套、台式彩扩冲纸机10台。
  山东电影机械厂是以生产发动发电机、8.75mm放映机为主的行业骨干企业。随着8.75mm放映机的下马,发动发电机市场不景气,工厂面临重大危机。为此,工厂选择了扩大服务领域、面向市场发展的新格局,首先以质量求生存、通过整顿,使DF750T、DF1500、DF2000优化汽油发动发电机系列产品,还研制了DF5000、DF7500柴油发电机组,由于产品系列化的形成和大功率机组的问世,解决了产品单一、机器功率小、适应面窄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发了办公机械产品,试制成功酒精五彩誉印机、自动油印机。从1965年至1988年累计生产DF750型发动发电机组70405套、DF1000型汽油发动发电机组3390套、DF1500A型792套、DF2000型122套、MF-40汽油发动机521套、8.75mm放映机10975套、MC50轻便摩托车896辆、快速誉印机423台。该厂初步形成内燃发电机组和办公机械为主的两大支柱产品。
  保定电影机械厂,原是生产发电设备和8.75mm放映机的专业厂,1984年以后转产台式砂轮机,产品98%出口,1984——1991年累计为国家创汇1800多万美元,成为保定市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大户。
  广州电影机械厂原是生产16mm放映机的专业厂,随着电影机械的滑坡,断然“激流勇退”,先后组装过收录机、计算器、放像机等现代产品,最后选择了复印机。1984年与日本理光公司合作形成年产万台复印机专业厂,1987年又与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联合引进“硒鼓”先进生产技术,组建“硒鼓”专业生产厂。广州电影机械厂从一个地区级小厂发展成16mm电影放映机国家定点厂,在改革的大潮中,又转产变成全国重点复印机生产厂家。
  为振兴行业的发展,“七?五”期间重点开发了新形式电影,先后研制了35mm球幕和70mm球幕电影成套放映设备、开发了球幕鱼眼放映镜头、九级环幕电影放映成套设备、70mm超大银幕电影放映成套设备;环幕电影摄影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5/70mm多功能成套电影制片设备——35mm八齿孔电影摄影机、35/70mm多功能技巧印片机、程控加色法灯箱、70mm六声道磁性录音设备、70mm洗片机和各类印片镜头。
  随着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拓展的领域有:(1)电化教育设备:直轨自动幻灯机、园盘自动幻灯机;透射式投影仪、反射式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教学银幕、语言实验室等。(2)照相机和彩扩设备:透视取景全自动相机、一次成像照相机、背景合成机、证件照相机、身份证专用胶卷冲洗机、胶卷冲洗机、彩色放大机、彩色照片冲扩设备、彩扩冲卷机等。(3)现代办公设备:各种复印机、自动油印机、速印机、文件碎纸机等。(4)缩微设备:开发了缩微摄影机、缩微片冲洗机、拷贝机、缩微阅读机、阅读复印机、贮片柜、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等。(5)医疗机械:医用X光洗片机、红外光治疗仪、眼底摄影机等。(6)银行机具:台式和立式点钞机、捆钞机等。(7)轻印刷机械:热敏制版机、树脂液体制版机、普及型电脑排字机、名片拷贝机、PS版冲洗机等。(8)其他:电动工具类的台式砂轮机、汽车发动机配件、摩托车配件、汽车铝压铸件、高温物性测试仪、光电比色计、负荷传感器、自动称量系统、污水处理设备等。(9)定点企业多数改行转产:广州电影机械厂改为广州复印机厂、大连电影机械厂改为大连录音机厂、北京电影机械厂改为北京录音机厂、陕西电影机械厂改为陕西手表厂、安徽电影机械厂改为安徽橡胶制品厂、云南省电影机械厂与云南省医疗器械厂合并、上海放映器材厂和上海险峰电影机械厂并入上海申贝集团公司等,42个定点生产企业中,有30多个企业改行或转产。
  进入九十年代的“八?五”期间(1991~1995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行业进行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要求发展产品。初步形成四大类产品生产基地:(1)电影机械仍以常规电影机械设备为主,适当开发新形式电影设备,保留制片设备的科研开发力量和年产万台放映机的生产能力(1992年生产放映机12054台,1995年生产5579台);(2)电教设备发展系列产品,形成年产10万台投影器和2万台幻灯机的生产能力;(3)其他办公机械设备,形成年产万台银行办公机具、年产3万台自动油印机和文件碎纸机的能力;(4)电动工具形成年产80万台小型台式砂轮机的能力。同时,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的彩照冲洗扩印设备形成千台以上的生产能力、甘肃光学仪器工业公司的照相机形成20万架的组装生产能力,它们已成为照相机行业的骨干企业。以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形成了新的缩微技术与设备小行业,开发生产了三个系列60多种缩微设备,与德国合作建立了北京缩微培训中心。电影机械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技术服务领域的目标初见成效。
   截止1995年底,全国已有立体声电影院600多座,70/5Pmm电影院36座,70/8Pmm电影院2座;35mm九机环幕电影院8座,35mm球幕电影院40多座,70mm球幕电影院3座,水幕电影院2座,动态电影院2座,韵味电影院1座。电影机械行业为这些影院建设提供了成套电影设备(部分进口设备除外)。同时全行业已有专业技术标准142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达80%,行业产品覆盖率超过80%。
  据海关统计,“八?五”期间,五年累计电影机械出口额990万美元,幻灯机及投影器为1808万美元,打字机及油印机9994万美元,其他文化办公机械2716万美元。主要创汇企业有:保定电影机械厂、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郑州照相机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上海电影机械厂和南京电影机械厂。1991年南影厂引进美国和日本的粉末静电喷涂生产线中关键设备;1992年保定厂引进美国、日本砂轮机生产中的高速冲床、模具、电机、饶下线成套设备和检测设备;1993年秦皇岛视听所引进日本菲涅耳透镜制作技术和设备。
  开发的主要产品有:35mm九机环幕电影摄影设备,35mm通用摄影机,加色法印片电子光阀,16/35mm高温快速洗片机,摄影升降移动车,35mm三声道电子联锁同步录音机,松花江5505B型35mm放映机,井岗山105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实物投影器、便携式投影器、高亮度氙灯幻灯机,TTB系列投影器,2000系列投影器,新型全自动油印机,自动分页机,封闭气吸钞票计数机,硬币计数机,新型系列汽油发动发电机组。

五、多元化稳定发展时期(1996—2005年)
  “九?五”期间(1996~2000年)电影机械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在适当保留电影机械产品科研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发展银行办公机械、文件印刷设备和小型电动工具等扩大服务领域产品,完善产品系列,逐步形成适度经济规模”。电影机械工业经过调整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产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一般的电器控制向工业计算机控制转变;由人工监控向电视监控转变;常规管理向计算机管理转变,使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视频技术等在行业内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印片过程的控制、洗片过程的控制、数字化录音、计算机动画、数字化灯光控制、计算机自动售票等。按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电影制片设备开发的主要产品有:带电视取景的35mm通用摄影机、摄影/摄像用减振器、35mm电影胶片扫描仪、65/70mm接触式连续印片机、16mm拷贝单声道磁性转录机、军用胶片洗片设备。放映设备主要是开发LED模拟和数字立体声还音放映机和特殊用途放映机,主要产品有:松花江5515系列、东风FG35-V型和Ⅵ型、井岗山GX98型和206微型固定式放映机;升级换代产品井岗山105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70mm8齿孔和10齿孔放映机,2×16mm鉴定放映机;各类大孔径光学镜头、70mm8齿孔和10齿孔鱼眼镜头。幻灯和投影设备有:SR200自动幻灯机、HGX380高亮度幻灯机;TTB5000系列、APOLLO1500系列、TTB-8040、TT250系列、T25C全塑型、TF300系列投影器,反射式投影仪,实物投影仪,LCD液晶显示投影器,视频展示台等。彩扩设备有:FP30和FP50负片冲洗机、F8100卧式彩色放大机、816型和819型彩扩机、CK306型彩扩机。其他办公设备有:CQ510型立式钞票计数器、CM500系列智能型点钞机;LP系列、JM系列自动油印机、制版机、折纸机、装订机等。
  “九?五”期间,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向集团化、集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原上海放映器材厂、上海险峰电影机械厂、上海电影照相工业研究所、上海电影机械厂,加入“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有限公司”;原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组建了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山东电影机械厂创建了“济南吉美乐办公设备有限公司”;保定电影机械厂组建了“河北五洲集团公司”;原郑洲照相机厂,转归河南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之下,改名为“郑洲光电仪器厂”,   生产投影仪;哈尔滨电影机械 厂将铸造分厂与开发区工业 发展股份公司合资,组建成“爱迪压铸有限公司 ”。南京电影机械 厂改制后,以产 品为龙头成 立“金南影视听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放映机;以特色工艺为龙头成立“顺达机械   制造公司”,主要从事模具制造.铸造.压塑 等;精干部分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新世界长江仪器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教学投影仪生 产。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改制加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
  据海关统计“九?五”期间,电影机械、幻灯机和投影仪自1996——2000年,年出口创汇值分别为955万美元、982万美元、1539万美元、1662万美元和4701万美元,出口形势逐年看好。累计五年出口各种放映机656台,幻灯机15.2万台,正射投影仪38.32万台。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0年底,电影机械制造业企业数9家,年平均人数4696人,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35亿元,工业增加值0.5亿元,产   品销.售收入1.1亿元,利润总额15.7万元,流动资产年均余额2.12亿元。幻灯机及投影仪制造业,企业数9家,年平均人数1047人,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25亿元,工业增加值0.4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亿元,利润总额亏损389万元,利税总额亏损1.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0.38亿元,流动资产年 均余额0.75亿元。
  90年代初世界电影数字立体声开始起动。1991年 2月杜比实验室推出数字立体声6声道SR.D制式,1992年   6月首次在影片《蝙蝠侠归来》得到应用。1993年又相继推出DTS系统和索尼公司的8声道SDDS系统。我国数字立体声还音设备于1995年引入国内,上海新城安装了SDDS8声道数字立体声还音设备、上海永乐宫安装了SR.D6声道数字立体声还音设备,引进6套DTS数字立体声还音设备分别安装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江苏的6家重点影院。1996年广电部电影局制定了数字立体声的选择原则:“首选SR.D、再选DTS、特选SDDS”。到2000年我国已安装SR.D制式的银幕约700块(模拟立体声银幕2000多块),安装DTS制式的银幕约350块。1996年引进了SR.D制式电影数字立体声制作技术,1997年完成《泰坦尼克》和《鸦片战争》的数字立体声制作,1998年引进DTS数字立体声电影制作技术,完成《宝莲灯》的数字立体声制作,2002年在引进最先进的大型数字电影混合调音台和数字录音设备,建成了第一个全数字电影混合录音棚。到2003年已制作数字立体声电影约80部。
  1997年国际上影片拷贝声迹由留银的普通声迹向无银的青染料声迹过渡,为了适应声迹的多种变化,电影还音的激励光源也应由白光向红光转换。为此上海与广东联手开发了珠江FG-2ES双红光(数字声迹和模拟声迹)还音的电影放映机。1998年开始供应市场。红光还音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的电影放映机生产更新换代的步伐,作到了与国际上红光还音技术同步发展。
  “十、五”规划期间(2001—2005年),电影机械工业经过20多年的结构和产业调整,形成了产品多元化的产业格局,除保留了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影机械外,在电影设备、照相机、彩扩机、复印机、速印机、金融办公机具、其他办公机械、数字缩微影像设备以及光学冷加工、光学镀膜加工、铝压铸加工等方面,都形成了生产能力,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在制片设备方面,先后研制了 ST—2型摄影减振器,供新闻移动摄影使用;35    mm双机立体摄影机,采用了双抓片爪双定片针式间歇机构,使摄影画面稳定性好,晶控调速频率稳定,设计更加合理;2003年完成YJZC35╱S16胶转磁设备,是将35mm或16mm电影胶片(正片或负片)的影像转换成高清晰度视频磁带的影像设备,放映头具有带定片针可变换的间歇机构,可满足35mm园片孔或方片孔和超16mm影片的放映,机身上安装有放映镜头和摄像机紧固座及高清晰度的光学转换镜头,该胶转磁设备为我国独创。2004年研制了三种“轻型摄像升降摇臂”,可使拍摄画面在三维空间范围内随意变换,适用于MTV制作、广告及影视剧的拍摄;研制完成“摄影物镜无线伺服摇控系统”,由主机、发射机接收机及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适用于高难度、特技、全立体和小场地的摄影需要。
  在镜头研制方面,2001年完成球幕鱼眼镜头,视场角高达166o ;2002年完成JS35—32╱T2型摄影镜头,JF35—20╱2型、JF35—25╱2型、JF35—180╱2.4型放映镜头的研制工作。
  ●“机械工业电影机械与电化教育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按着国家质监总局的相关要求,于2002年10月经国家委托的计量认证╱审查认证认可(验收)评审组的验收,获得了(2002)量认(国)字(A078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书》,该检测中心,负责电影机械和电化教育的产品检测工作、产品质量评定工作、标准贯彻工作、新产品鉴定工作等,多年来对放映机、摄影机、镜头、银幕、投影仪、幻灯机等产品,进行大量的检测工作,对保证行业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配合民族语译制工艺的专用设备——TCJ16—1型16毫米影片涂磁机,2002年8月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该机是在16毫米影片拷贝的齿孔外边上涂一条0.9毫米的磁迹,以便在其上转录民族语的对白。完成了TCJ35—Ⅱ型35毫米电影胶片涂磁机,该机在35毫米影片两排齿孔外边各涂一条1.8毫米的磁迹,用来转录民族语的对白。完成了LZC16—1型磁性转录机,可作单机自复转录,即由A机(中间声道)与B机(片边声道)互相转录。亦可供电视台,电影制造片厂作16mm磁片的混合录音、音乐录音、语言录音和转录使用。B机可使用有画面的磁性声带片。完成了LZC35—Ⅱ型磁性转录机,可单机也可多机同时运行,既可本机操作也可采用遥控方式运行。该机用于35毫米影片拷贝的内外齿孔边的磁性声带上转录少数民族的声音。该机为单片路双声道录音系统,记录磁迹各宽1.8mm。此外该所还研制了“LOCS”光学引擎,是LOCS背投电视以及LCOS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核心关键部件。经过2002—2004年三年努力完成了样机和小批量试生产,通过了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验和北京市科委的验收,技术指标居国内先进水平,清晰度已满足高清电视的要求,正批量投入生产。
  该所在原缩微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应我国情况的文献档案数字化系统,为原有缩微业务的档案管理单位实现数字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档案日常录入、调阅查询能数字化的实用平台。数字化系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自2001年起,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用户意见,不断改进老产品,推出新产品,使哈影厂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达到78%,上海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5%,成为我国35mm固定式放映机第一生产大厂。2001年为松花江“5535型”放映机增加了封闭片路和单红光还音功能,开发成功1800mm大片夹放映机,完成双红光还音系统和5505机型改单红光还音等。哈影厂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成功开发松花江牌CF2000型纸币清分机,填补国内空白;DK200型全自动纸币打梱机,实现大批量销售,成为工厂产品新亮点;WJD—CM520,经过质量攻关,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生产许可证验收。2002年研制成功“松花江”5545系列放映机,GS55—523型供收片放映设备,实现了“松花江”放映机的更新换代。新机型在2002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北京国际影视技术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受到用户的好评,当场订货80台,其中24台来自上海。松花牌“5545”放映机被黑龙江省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CF2000型纸币清分机被哈尔滨市评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小批量生产。该厂2002年实行了企业改组改造的结构调整,将清分机公司从工厂   整体中分离出来,与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风险投资公司合资,成立由工厂控股的“哈尔滨彼绍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纸币清分机及相关金融机具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2003年1月松花江牌“5545”系列放映机,“GS35—523”型供收片放映设备,通过了哈尔滨市科委组织的产品鉴定。经过调研,针对部队放映人员流动频繁、技术队伍相对不稳定的特点,专门为部队设计了一种新型“5545—81型”电影放映机,受到了部队的好评。2004年6月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产品鉴定。2003年10月取得了美国杜比公司对哈影厂松花江5545型放映机红光还音系统技术认证,标志着放映机生产厂的红光还音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和标志性的进步。进一步又获得了美国UL认证。
  2003年在北京影视器材博览会上,与拥有美国第二大私人院线的地平线公司老板亲密接触,对哈影厂   的产品给予肯定。双方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16万美元的订单顺利签订,从2004年底到2005年5月先后有270多台(套)设备运往美国,创汇40多万美元。为哈影厂打造国际品牌迈出扎实的一步。
  2003年和2004年,工厂的销售收入连续实现“双超亿”,创造了工厂十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2004年研制的5565型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2005年1月15日通过了由哈尔滨市科委组织的产品鉴定,该机结构形式新颖,把放映机、大片盘和常规片盘转换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单机免倒片放映,饲服电机的指令系统采用“偏振片光电藕合器”,收片缓冲调速滑轮采用“重锤与油膜阻压器相匹配的大摆臂滑转机构”,实现了大片盘供收片的稳定控制。该机是封闭片路、柜式低噪音一体机。机头采用无齿轮啮合的齿带传动自润滑轴承,机械噪音小于65分贝;采用弧形片槽、软带压片和具有专利技术的金属幕帘式片门光栏与三转塔镜头联动机构;双红光还音系统;镜头转换可远距离控制,适应全自动放映。2006年将推出5575型低噪音一体式35mm电影放映机。
  2005年8月9日是哈尔滨电影机械厂 55周年纪念日,企业继续坚持“保生存,求发展,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上来”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改制的总体方案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主业重组分块搞活。主业重组实行股份制,成立《哈尔滨电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国内外电影业和金融业提供一流的产品和超值服务的企业理念”,和“创百年企业,做行业冠军”的奋斗目标。把分立重组的“爱迪压铸有限责任公司”和“彼绍特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发展为哈尔滨市的高科技和高效益的“小巨人”企业。
  ●广东珠江影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原广东电影机械厂)积累了40多年生产电影放映专用设备的经验,从配件到整机,到能自主设计生产各种型号、特殊用途的珠江牌电影放映机及配套产品,从氙灯放映、双机自动控制、环幕、球幕、双机立体、立体环幕、4D放映、70mm放映系统、循环片柜、引片机、双红光数码还音技术、多厅同步控制系统到最近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均有优秀产品供应市场。目前珠江牌35固定式电影放映机,主要有:珠江GX—98型(3KW氙灯);GX—0IS╱ZT(GX—01S╱AT)自动旋转镜头型,是在原机型GX—01S上派生的产品,ZT为电动三转镜头,AT为电动二转镜头;FG35—2ES╱ZT(FG35—2ES╱AT)自动旋转镜头型;珠江FG35—2系列中的代表机型:FG35—2D(2KW氙灯)、FG35—2E(3—5KW氙灯),FG35—2H(3—5KW)型35毫米可选光轴中心高度的固定式电影放映机,FG35—2ES数字模拟双还音放映机等。2005年最新产品:珠江GX—02S35mm固定式电影放映机,该机保留了FG35—2E的优点,实现分体箱式结构,内置整流器,配SR、SR.D红光模拟╱数码还音,触摸式液晶屏显示放映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人机对话及智能控制。与巴比公司(BARCO)合作开发出数字电影放映机—珠江DP50型(7KW)、珠江DP50A型(1.5KW),填补国内产品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津电影机械制造厂主要产品为东风牌35mm系列电影放映机(GB35—V、GB35—Ⅵ、GB35—ⅣE等),70mm电影放映机及影院配套设备。2001年按照电影放映发展的需要,自行研制成功红光LED模拟还音系统,采用国产红光LED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及光电接收系统,2001年8月通过了行业鉴定。目前35mm系列电影放映机均采用双红光模拟╱SR?D数字立体声还音系统,并可配用DTS、SDDS数字还音系统;各种机型均采用微电脑自动化放映系统;分别配用2KW、3KW和5KW氙灯及整流器,适用于普通影片、遮幅影片和宽银幕影片放映。此外还研制了35mm环幕电影放映机、球幕电影放映机、背投式电影放映机、三维(3D)立体电影放映系统和70mm水幕电影放映系统。影院配套产品主要有平面倒片台、屏幕验片台、影院配电柜、35mm及70mm接片机、XP35循环片盘和引片机、循环片柜等。2002年曾与美国Strong公司合作生产“Strong   HighI—ightⅡ”型氙灯放机柜12台。工厂2003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上海八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改革的大潮中,于2004年实行改制,职工全员实行工龄买断,从新组建了股份制公司。目前仍保留了原厂电影放映机,彩扩设备的生产,供市场需求的井岗山牌放映机有:105型移动式电影放映机,2000型移动式电影放映机;206型固定式电影放映机(模拟立体声型、单红光型、双红光型);GX98型35毫米电影放映机;2005年又推出全新GX8型35毫米电影放映机,该机配备变形镜头架,宽银幕片窗板,遮幅式片窗板,加装变形镜头和短焦镜头可放映变形宽银幕和遮幅式影片。
  ●南京金南影视听设备有限公司根据广电部“2131”工程要求,2001年开发了16mm光磁两用F16—10型一体化放映机,通过行业鉴定后,2002年又进行了改进提高,完善工艺,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并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改进后的F16—4AⅡYS16mm双机放映系统,为国家“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研制了短焦距高保真系列镜头:f=35、37.5、45mm,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开始批量生产。2003年开发了超短焦距(f=28、30、32.5mm)获得二等奖。
  金南影视听设备有限公司继2001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12月又通过了德国TUV公司的年度鉴度审核,2002年获得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颁发的“消费者信赖的质量服务放心单位”牌匾。
  目前供应市场的主要产品有F16—10型16毫米 一体化高效氙灯放映机(拥有3项专利);F16—4AⅡY型氙灯放映机;F16—4AⅡYC16毫米光学╱片边磁还音高效氙灯放映机,适合在少数民族地区放映16mm片边磁影片。35mm高保真电影放映物镜系列,焦距由30 mm 到160mm共24个品种。
  ●南京市电影机械设备厂,由电影放映零配件逐步发展为生产电影放映配电整流设备、倒片台、抽风机和LED电子显示设备的专业生产厂。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11届亚运会上使用的超级追光灯电源,全部由该厂供应。自主开发的KFF系列500W—7KW软开关氙灯电源巳为“东风牌”、“珠江牌”放映机配套使用。提供的产品还有:LDE显示屏、电影广告灯箱、DP—200╱18电影放映用配电柜、ZDP—200电影放映用配电整流柜、QDP—VⅡ╱600电动倒片台,影片专用柜等。
  ●甘肃光学仪器工业公司是国内16毫米系列电影放映机、投影仪、幻灯机等主要生产厂家。16mm系列放映机有:FL16—X1000型、GS—16AT锡灯型、F16—GS型、GS—16HS型等。2002年推出了采用500W开关电源、集成扩音电路的集机头、触发器、扩音机为一体的GS—F16K16mm电影放映机。投影仪有:TT—300系列、TT285系列、TT250系列及TT180系列等;适合与16毫米电影放映机等距离、同画幅放映的HD—150型幻灯机;摄影专业用三脚架(承重由20kg—40kg7种规格)。按照广电部“2131”工程要求,2005年开发出GSF1280A型流动式数字电影放映机。该机采用DLP数字技术,设有DVI数字视频输入接口,兼容卫星、硬盘和网络传输的同步视频和音频信号,支持6声道模拟输出。该系统标准型配备为:数字存储╱播放器1台、DLP投影机1台、6声道功放1台、UPS延时电源1台、200W大功率混频音箱5只、400W低音音箱1只。该机最大画面可达9.8×7.3M。
  ●凤凰光学控股有限公司影视设备事业部,主要从事电影制作设备的生产,有电影摄影机类及影视辅助器材两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2002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可提供的主要产品有:SCS7000型投影升降移动车,最大平台高度717cm;SCS5400型投影升降移动车,最大平台高度398cm;SOS3400型投影升降移动车,最大操作高度340cm;SJS1200型万向摇臂,最大摄影高度245cm;SWB1500型万向摇臂最高操作高度21cm;SYY—25型专业摄影三脚架,最大负荷50kg;DD3—5型手动动画打孔机;SCD620╱650—D型摄影平板移动车,最大负荷220kg;不锈钢摄影轨道等。
  ●江西青峰影视设备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是一家专门研发影视设备与器材的专业公司。“青峰”牌专业设备有8大系列:QFA6000型、QFA5400型、SCS3400型升降移动车,QFA4500电动升降摄影台,QFA1800万向摇臂,新款QFA1500万向摇臂,QFC十六轮平板拍摄移动车,QFM不锈钢导轨,QFD车载摄影摄像系统,QFG魔术腿,QFV平板立柱拍摄系统等。
  ●宁波富赛尔映像用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灯架、脚架及影视小摇臂的研发。摄影脚架有:FS9116Y型、FS9118Y型(碳素管)、FS9903型(细管);小摇臂系列:FS9115、FS9117、FS9118。
  随着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电影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立体声电影设备、红光还音装置、汽车影院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影机械走出一条新的研发之路。
  数字电影院随着中影数字院线公司166个专业数字影院(厅)的建立,以及数字电影发行、运营网络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2005年星美院线又独立引进20套高标准的专业化数字影院放映设备。随着海外资本的引入,适合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数字电影应用格局有了新的进展。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数字影院(厅)196座。目前已有数字化电影节目300多部。数字电影相关设备的国产化开始起步。广东珠江影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比利时巴可(BARCD)公司合作,生产数字放映机,在灯箱、氙灯、电源   供给、放映镜头等实现了国产化和本土化。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与美国科视(CHRISTIE)公司合作,生产SC—100型数字放映机,除核心关键部件外,其他部分均实现国产化和本土化生产。合作生产的数字放映机开始供应市场。2005年广东厂开发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编号503021)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进步三等奖。
  全国自2002年开始的《电影院星级评比暂行办法》执行后,到2005年底,全国共评出五星级电影院19家,四星级电影院1家,三星级电影院9家,二星级电影院1家,共有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星级影院30家。电影机械行业为星级影院提供了优质放映机、立体声还音设备、优质光学镜头、银幕、座椅等。
  为适应我国数字立体声的发展,南京音霸音响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系列功率放大器、立体声扬声器2004年10月通过电影局数字立体声影院还音设备应用示范验收委员会的鉴定验收。开发的立体声电影还音设备正式获得美国THX认证,表明中国已开始跨入国际电影还音设备的先进行列,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除解码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等主要设备外,还开发了一大批数码立体声还音周边设备,如电源供应设备、监听设备、环绕声扩展设备,电子分频设备等,保证了国内立体声影院建设的需要,全国已建立体声影厅1500多个。   随着数字立体声影片的逐年增多,放映机电影红光还音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新出厂的电影放映机,70%装上了红光还音系统。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美国杜比公司(DOLBY)技术,研制出适合我国放映机情况的G3M、G3S、G3SM型红光还音装置,配备在广东和哈尔滨生产的放映机上。两厂生产的红光还音放映机得到美国杜比公司的认证,标志着我国放映机,红光还音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天津电影机厂自行研制的模拟单红光还音头,其国产化率达60%以上。北京飞凌公司研制出全部国产化的JFHG—203型单红光还音头,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国内装有红光还音头的放映机约3100台(装备1510个影厅),占全国商业影厅3000个的50%,占9000个各类城市影厅的17%。
  随着私家汽车的增多,汽车影院悄然兴起。在北京、武汉、广东等中心城市郊区开始出现观众在汽车里观看露天电影的汽车影院。与传统露天影院不同的是:影片声音不是用扬声器播放,而是通过专用的调频发射机把还音信号发送出去,再由观众汽车里的调频收音机接收,并通过车内立体声音响同步播放出来。观众座在汽车里,用立体声耳机听电影还音。
  为实现中央提出的电影“2131”工程,面向社会、农村的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dMs)已进入规模化试验阶段,国有、民营多家企业开展出成套设备。数字电影播放机设有DVI数字视频输入接口,兼容卫星、硬盘和网络转输的同步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在投影机和播放机之间采用加密软连接设计。具有四大功能:传输电影数字化、防盗片密鈅多层化、经营结算网络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目前正在组织发展院线工作,现巳使用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简称dMs)的有浙江台州院线、数垚院线、清华同方院线、天广院线、阳光快车院线均为全国院线。此外,湖南、湖北、河北、辽宁、陕西、山东、江苏等地的电影公司及部分民营资本正在筹备组建地方院线,准备采用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各院线已经在近13个省、自治区共建立dMs终端放映点近300个。
  被誉为搬进校园的电影院——新型流动电影放映大篷,在校园内开花结果,解决了多年来制约农村中、小学看电影难、无场所的问题。大篷新型面料具有遮光、透气、防晒、阻燃、质轻和耐用的特点,篷内无柱无梁,空间宽敞通畅,一次可容纳400名左右观众。大篷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已形成多规格、系列化生产畅销全国,五彩缤纷的小影篷,设在校园里,为学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市场年需要量1000座以上,并为农村室内流动电影放映开辟了一条新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电影机械行业12个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5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312人,同比增长10.66%;资产总计6.76亿元,同比增长8.41%;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18亿元,同比增长12.54%;流动资产平均余额3.96亿元,同比增长6.05%;工业总产值(现价)7.42亿元,同比增长29.46%;工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56.71%;产品销售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29.42%;出口交货值4.57亿元,同比增长17.38%;利润总额0.32亿元,同比增长56.9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达2.4万元╱人。充分反映整顿、调整后的电影机械行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发展。
  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2005年电影机械行业进出口总额660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2100万美元,出口额4500万美元,进出口顺差2400万美元。其中出口放映机237台,出口额75万美元;光学镜头和光学元件合计4117万美元;其余为出口零配件。
  按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05年合计生产电影设备1.8万台(套),生产幻灯机和投影仪27.8万台。
  电影机械未来的发展将是影、视、录技术的紧密结合,传统的电影机械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数字电影成套新设备以满足数字电影时代的需要。
  回眸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百年的发展史,它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起步、50年代的组建扩充、60年代的巩固提高、70年代的快速发展、80年代的结构调整、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新世纪向数字化进军等几个阶段,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生产单一产品到系列配套,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产品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我国自己独有的制造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调节,电影机械工业将会缩减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规模。随着数字电影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影机械工业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曲金魁编
2006、5、12、

主要参考资料:

1、“电影机械工业概况”(1970年)      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
2、“电影机械工业二十年基本情况”(1975年) 
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
3、“电影机械工业三十年基本情况”(1984年)
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
4、“电影机械工业四十年基本情况”(1994年)
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
5、“机械工业辉煌五十年”(1949-1999)     国家机械工业局
6、“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           国家机械工业局
7、“新中国电影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成果汇要”  中国电影器材公司
8、“影视技术”杂志             《现代电影技术》编辑部
9、“中国机械工业年鉴”         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10、电影机械工业“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发展规划               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
11、文化办公机械行业“九五”、“十五”发展规划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