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专家论坛 >> 2021,这些行业的走向是这样的

2021,这些行业的走向是这样的

来源:文化办公协会  2021年2月2日



图片

图片

汽车

图片

图片

关键词:回暖复苏、变革升级、格局重塑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汽车产业部分变革趋势发展脚步相对放缓,而与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的趋势在新冠疫情危机下加速发展。展望2021这一“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将整体复苏,后疫情时代下汽车产业各领域的优胜劣汰将被放大,危机后正是产业链企业推进业务重塑、技术赶超、模式创新、运营优化并构建中长期护城河的最佳时机,因此变革升级与格局重塑将成为2021的主基调。


图片

图片

工业

图片

图片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普及、国产替代、体制改革和区域融合、降本增效

随着中国工业企业实力提高,2021年中国工业将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它突出表现为技术攻关、工业互联网普及、国产替代、以及体制改革和区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以矿业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型行业生产成本提高,中国资源型行业将大幅改善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安全环保水平并实现降本增效。


图片

图片

化工

图片

图片

关键词:绿色化、高端化、模式创新

2021年,后疫情时代的化工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契机: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将为业内企业创造细分领域的新兴机遇,客户导向的市场趋势也将催生B端产品品牌化等一系列模式创新。 


图片

图片

能源

图片

图片

关键词:低碳电力、能效提升、净零技术

2021年将是未来五年国家能源战略定调之年。能源政策制定的首要议题是落实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在联大会议上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具体行业实践,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多、覆盖广。罗兰贝格认为,能源领域应聚焦三大减排着力点:低碳电力、能效提升和净零技术。2021年也将成为针对上述议题形成顶层思路和路径设计的关键窗口。


交通运输与物流

关键词:规模化、全球化、智慧化、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与供应链强化融合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中央提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其中物流作为社会流通体系的基础将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针对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最新提出的“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化建设及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民生及产业基础保障的物流行业更需加速推进降本增效、提高供应链弹性、促进产业链协同、加强与制造业联动等诸多变革。


消费品、零售与农业

关键词:Z世代、超级产品公司、转型速度、整体能力提升

消费市场逐渐复苏,消费者一方面对于自我需求逐步苏醒、被激发,另一方面呈现多元化、并迅速形成鲜明的“圈层文化”。其中,尤其是95后Z世代人群,受富足物质、爆炸信息、代际差异影响,呈现“多重身份”、“打破规则”特征,并将推动在中国的跨国和本地企业进行战略设计和运营落地的深层次创新。尽管消费品、零售和农业企业有着全然不同的业务模式,但是,所有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必须对其品牌、产品、渠道和供应链管理以及消费者运营从全新视角进行审视和重定义。它们转型速度特别是如何快速提升目前能力短板,将决定这些企业在“未来视界”下能否继续生存!对于一批新生企业来说,能否突破成长天花板、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取决其能否系统化思考。它们需要从创业初期的“一招鲜”、发扬能力长板优势,转变为整体能力提升、适应新的竞争常态,从而挑战行业现有格局。2021年将是“超级产品公司”的再创业元年,那些真正掌握消费者需求,并为之创新的品牌将成为下一个超级王者。


图片

图片

通信与高科技

图片

图片

关键词:5G2B应用、供应链上游自主、数字化转型、网络/数据安全治理

2021年是科技驱动发展加速裂变的一年。一方面,在国家“双循环”、“新基建”等政策不断指引下,在供给侧我们看到了5G2B应用突破落地、供应链上游自主“双回路”等突出趋势,为市场创造纷繁的发展机遇,驱动行业继续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突发推动,加速了在需求侧企业与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网络/数据安全治理能力体系等趋势,对企业自身的内功修炼亦提出更敏捷的要求与考验。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产业前景发展愈加广袤,如何在拥抱机遇、顺势启航的同时,把握核心塑造能力,以科学、稳健的步伐奋勇向前,将成为2021年诸多企业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政府与公关

图片

图片

关键词:数字政务、数据治理、新型城镇化、中央活动区

2020年的疫情深刻改变着中国和全球的发展格局。对于政府而言,疫情不仅警示了精细化治理、增强城市韧性、加速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迸发了数字化推动政务改革、科技赋能城市运营的巨大能量;对于产业而言,疫情既引爆了产业链全球碎片化的潜藏风险和需求停滞的困局,也在压力测试中彰显了中国产业环境的强大优势并激发产业链自身变革的发展机遇。


节选自:机工产业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观点,请文明留言。
姓名: (可不填写)
Email: (可不填写)
评论:
 
  行业新闻
  协会动态
  展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