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码彩扩机发展历程
21世纪伊始,数码影像作为IT延伸拓展的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利润增长点,当时已是IT业、影像业巨头们的共识,为了瓜分这块巨大的“蛋糕”,各路霸主将技术流、资金流迅速在数码影像产品的开发、生产上聚集,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数码影像普及的
两大瓶颈——昂贵的数码相机,尚待成熟的数码影像后处理冲印技术,一一打破。当时,数码相机——200万像素跌破了工薪阶层可承受的价位,数码影像后处理“魔术手”纷纷粉墨登场——富士Frontier、诺日士Digital、爱克发d-lab、柯尼卡R1Super等在我国大中城市“频频发威”,数码彩扩的“魔力”将众多传统摄影师一并悉数俘获,激光数码冲印3R照片0.80元价格“惊爆”市场……数码影像时代犹如“天兵神将”,在摄影界不经意间倏然降临,令“千家万户”彩色照片冲印店的业主们惶惶不安,面临传统与数码业务交合的挑战和抉择。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柯达公司首创的C41彩色冲印技术,奏响了彩色影像新纪元乐章,旋即彩色摄影风暴席卷全球,并成为影像世界的主流;那么21世纪初叶,日本富士公司坚推的富士影像“魔术手”Frontier,奠定了数码彩扩成为数码影像后处理冲印服务主流的基石,并担纲了传统影像向数码影像转型、推动数码摄影普及的最重要“助推器”之一。数码影像技术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我国传统影像技术及其产业构成了革命性的挑战,彩扩机工业面临由传统彩扩技术向数码彩扩技术转型的变革。
所谓数码彩扩设备,是由现代数码成像技术与传统银盐影像冲印技术的整合或组合而成,即数码影像信息,通过数码曝光系统,结像于传统银盐相纸上,其魔幻般“操纵”影像,使获得的数码彩扩照片层次清晰、质感细腻、色彩鲜艳,画面楚楚动人,令摄影爱好者啧啧称羡,且制作成本低廉,照片保存期久,是其他数码影像制作手段均无法与其抗争的。数码彩扩冲印的特点是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
数码彩扩设备主要由数字输入、数字处理、数码成像曝光、走纸冲印等部分组成。
数码彩扩机的数字输入,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传统底片(包括正片)或照片图像的模拟信号,通过高精度扫描仪,转化为数字图像信息后输入计算机;二是通过计算机的信息交换端口,如USB、读卡器、光驱等,直接读取包括网上传输的数字图像文件。
数码彩扩机的数字处理系统,是由导入的图像处理软件和性能超强的计算机担纲,其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包括:消除底片或照片划痕和灰尘,修正图像色彩、密度、锐度,修正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调整反差平衡及色彩饱和度;以及产生柔焦、怀旧、单色及黑白效果等;可多元化制作图像,如局部放大或裁放,相片加框及文字,制作贺卡、名片、年历、索引等增值服务。
数码彩扩机的走纸冲印系统,与传统彩扩的冲印结构基本相同,冲印技术采用RA-4或高速冲印工艺(一般用于激光彩扩机)。
数码成像曝光系统,是数码彩扩机的核心部分,其成像曝光模式有:CRT、VFPH、DLP、LASER(激光)、MLVA(微光阀)、LCD、LDD等。经历几年数码彩扩机技术发展和市场甄别,数码彩扩机的曝光系统主流模式是:LASER(激光)和LDD(LCD+LED)。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刮起彩色摄影风暴,当时大批进口彩扩机涌入华夏大地,是智慧的中华儿女硬用“1+1”模式,即彩色放大机+马达输片系统组合成简易型彩扩机作为起步,击溃了“洋货”大举进攻。21世纪初叶,“上海索菲亚”、“上海多丽”、“上海天马”、“上海汇丰”、“上海八一”、“上海丽宝”、“济宁特霓”等公司亦采用了“1+1”模式,即具有LCD成像器的数码控制平台+传统彩扩系统——组合成为数码彩扩设备,其技术含量及产品成熟度,与当年国产传统彩扩机起步阶段产品相类比,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传统彩扩技术与LCD数码成像技术整合,这是发展我国数码彩扩设备的捷径。早期的国产LCD数码彩扩设备是由传统彩扩机(带数码接口)和LCD数码控制平台组合而成。
LCD数码彩扩机,可以分成内置式LCD数码彩扩机和外置式LCD数码彩扩机两类。内置式LCD数码彩扩机,是将透射式LCD液晶体作为成像源置于卤素光源的曝光系统内,传统底片冲印时,必须先将底片经扫描仪扫描后,在该数码曝光系统内曝光,然后冲印,如上海丽宝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丽宝牌超e2108型,该机的成像源是LCOS反射式液晶体。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