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第5届“杭博会”上,共有41家彩扩机厂商展出了90余款彩扩机品种,其中新品达50款,包括“上海八一厂”的井冈山810B型和815型;“上海索维尼公司”的SVN-925型;“上海天马厂”的天达23皇冠型;“上海汇丰公司”的天益TY-23型;“上海凯乐公司”的LXE150型和LXE170型;“上海茸城厂”的环球HQ-9026型;“上海侨龙公司”的柯斯美卡QLS9201型;“南京528厂”的星挥-2型;“苏州虎丘厂”的HQ-260冲卷机和HQ-1100RZ冲纸机;“广东南方公司”的GC-700型;“江门雄霸公司”的雄霸3-D286立体彩扩机和901型彩扩机;“乐清海鸥厂”的HQXK-906型;浙江大学图像技术联合公司的意达牌YD-905型;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的CK3型等。该届“杭博会” 展出的彩扩机基本采用了“无水冲洗工艺”(RA4),彩扩设备体形也由“分体式”改为“连体式”。
1997年11月,随着我国彩扩机行业技术门槛的提高,彩扩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一批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退出了彩扩机行业,在第7届“杭博会”上约有20家企业参展彩扩设备,其中有“上海八一厂”、“南京528厂”、“上海多丽”、“上海索菲亚”、“上海天马”、“上海汇丰”、“上海奥申”、“苏州虎丘”、“苏州德力”、“江门利安纳”、“江门雄霸”、“江门丽奥”、“山西五洲”、柯达影像(上海)有限公司等。双纸箱自动切换装置、电动变焦镜头实现扩印规格自动转换、光强型混色曝光系统、正像显示且裁放预示等新技术也已应用于国产彩扩机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多丽”的DL-2000型、“上海奥申”的QSSEN-2002型、“南京528厂”的星辉-981型等的体形采用了桌面式设计,并将扩印流程定为:先切后扩(指“相纸”),单进单出,并采用真空吸附输纸技术,实现了快速冲印,最大扩印照片12英寸×18英寸。之后,“上海索菲亚”的SPI-990KZ型、“上海八一”的991型、“济宁市特霓公司”的TN2001G型等桌面式彩扩机相续面市。更为强势的是,“上海天马”推出了TD1218S型、TD1218D型、TD1624型、TD2024型、TD2030Pro型等多款桌面式彩扩机,其中,TD2024、TD2030的最大扩印尺寸分别达20英寸×24英寸、20英寸×30英寸,被冠为“随意放婚纱彩扩机”。此时,桌面式彩扩机成为市场的主要机型之一。
觊觎中国庞大影像市场的美国柯达公司,1996年收购“上海索维尼公司”成立了柯达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为其“98协议”——12亿美元投资中国影像市场作了铺垫,1998年该公司彩扩设备产量达900余套,为柯达在中国迅速打造8000家连锁彩色照片冲印网点提供了后处理设备保障,同时,也压缩了国产彩扩机市场生存空间,一批“势单力薄”的国内企业退出了彩扩机行业的角逐。
以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的第一款简易型施乐牌彩色照片扩印机作为我国彩扩机工业起步萌芽,1986年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推出的中国第一套全功能分体式井冈山811型彩色照片冲扩设备为标志,国产彩扩机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至20世纪末国产彩色扩印设备年销售达2000余套,其中上海地区生产的彩扩机约占80%以上的份额,上海是我国彩扩机工业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井冈山”、“麦士”、“丽奥”、“索菲亚”、“多丽”、“天达”等国产彩扩机出口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国家,颇受欢迎。此时,国内传统彩扩机市场亦进入了相对饱和期。
我国传统彩扩机工业的兴起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彩色摄影的兴起,在市场对“彩扩”巨大需求的驱动下,民间“草根”首先发力,然后由一批电影机械、光学仪器等国营及集体企业的大举参与并成为彩扩机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国产传统彩扩机成为了国内彩色摄影后处理的主流机型,并为推动我国彩色摄影的普及,建树了中国摄影史上又一座难以忘怀的历史丰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